“清华”的秘密
http://edu.sina.com.cn 2000/04/19 扬子晚报
“清华”从美国打电话回来,平淡的语气里还是透出几缕兴奋:“我得了IBM年度奖学金了!”
这个消息马上贴在了圈里人办的网站上。令人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惊讶于“清华”的成功。尽管“清华”去
美国念书才两个月,尽管大家都知道IBM年度奖学金对于世界天才级的计算机学生也是可望不可即。但大家相信“清华”
有充分的理由赢得这项殊荣,成为宾州最富有的中国留学生。
“清华”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对平常人来说,能迈进清华园上学,已经是一种聪明的证明。何况他还是清
华园里尖端学科的尖子呢。
一个朋友又羡慕又妒忌地说:“如果我有你的一半聪明……”
没等他的话说完,“清华”就插话:“如果你有一半我的刻苦……”
“清华”自抖“家底”。他说,人们只是看他不停地考第一,而没有看到他凌晨两三点还在实验室形只影孤地面对电
脑的苦相:人们只是看到他考GRE得了2300多的“天文数字”,却没有看到他把五六百页的词汇书翻成像馒头一样肿起
来的“狼狈样”;人们只是看到他订了赴美的机票才去美国使馆签证的“狂妄”,却没有看到他挑灯夜战读破几尺书的“寒卑
”。
“我不聪明,我只是极度的刻苦而已。”
“清华”通常都要工作学习十四五个小时。“成绩是时间换来的”成了他的座右铭。
在BBS上,大家看到“清华”放弃了国际知名大公司的高薪职位,与几个同学注册了一个高新技术公司。他依然是
一个“工作狂”,每天泡在计算机前面十几个小时。
看着网站上“清华”发表的近乎是“狂人”般的宣言,身在国内的我百感交集。是呀,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我们为
成功准备了些什么?
扪心而问,我们会对未来进行理想化的憧憬。而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信马由缰地狂想,很少锲而不舍地努力。即使也
曾尝试,稍有挫折就自问是否“异想天开”,以至于白走了九十步,一停下来又回到起跑线。
“清华”说,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距并没有通常所说的那么大,成败的关键却在于能否极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如果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清华”
集团诞生于大洋彼岸,我一点儿也不奇怪。(北京 曾华国)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