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移民在意大利经济中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
2000年他们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达73万亿里拉(约合365亿美元),占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的3.7%。外国移民企业的数量也自1995年以来增长了28%,目前仅在商会注册的非欧盟国家移民企业就有3.15万家,其中中国移民企业有近4000家,居意大利移民企业之首。旅意华人何以能获此成功?记者就此采访了罗马的林伟雄、夏崔杰等几位华人企业家,他们向记者 详细介绍了华人企业在意大利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夏崔杰的爷爷夏岩槐就来到意大利,主要是卖领带。而林伟雄的爷爷则是从法国一家化工厂来到意大利的。当时到欧洲来做小买卖的华侨大多赚点钱就回国。但随着战后意大利经济的复苏,旅意华人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意大利北方发展更快,这些人主要来自浙江青田、温州,另外,也有不少人来自福建、上海、安徽等地。他们主要靠经营餐饮、皮包、服装3大行业为生,少数人从事旅馆、旅游、超市等行业的经营。
中餐馆到处都有
餐饮业是旅意华人的基础行业。到80年代初,在意大利已有中餐馆100多家,仅在米兰和罗马就有几十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意大利经济持续发展,中餐馆也多起来,1987年罗马的中餐馆达到100多家,1992年突破了300家。近两年又有新发展,目前在意大利全国中餐馆达2600多家,其中米兰400多家,罗马300多家。
在意大利北方几乎所有人口超过5000人的城镇都有中餐馆,人们甚至说:“意大利没有中餐馆,就不是意大利”。经营中餐馆比较辛苦,收入也不是很高,但“旱涝保收”,因此,许多华人企业家在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同时,仍然坚持经营中餐馆。
皮包出口他国
皮包业是旅意华人的传统行业。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旅意华人经营的皮包业开始发展,当时产品不讲究款式,非常抢手,晚上生产出来,第二天白天还不够卖的,华人皮包企业家甚至开始雇用意大利工人。从70年代中期起,人们开始讲究皮包款式。1983年至1986年华人皮包业突飞猛进,特别是在意大利皮包业中心佛罗伦萨,华人企业完全占领了中低档皮包市场,至今仍然维持了这种突出地位,产品不仅在意大利国内销售,而且销往其他国家。华人皮包企业在佛罗伦萨已经不可缺少。
服装业比较赚钱
服装业是华人的新兴行业。华人的这一行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主要从事半成品加工,即加工由意大利人裁剪好的半成品,多为中低档服装产品,但也有少量名牌服装。如今,华人服装业已几乎遍布全意大利。目前罗马已是中国服装出口欧洲国家的重要转口中心,中国服装从罗马转口到西班牙、法国、德国、希腊、葡萄牙、奥地利等国。经营服装业比经营中餐馆的投资少,有3000万里拉即可开业,但盈利却比较大,因此成了华人谋生的新选择。
企业发展艰难
在意大利究竟有多少华人、有多少华人企业?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几乎每天都有新开业的华人企业。但旅意华人企业家们还是感到,在发展企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题,例如:信息不灵,盲目性大,往往要靠碰运气;知识不足,缺乏长远计划,宣传不够;经营方式不规范的情况比较多,时有曝光受罚者。不久前某华侨贸易公司为少交税,以进口饮料名义进口玫瑰露酒,结果被罚款5亿里拉。
从意大利国内来看,当地人既欢迎外国移民来填补自己不愿意干的劳动密集行业的空缺,又害怕受到冲击,对迅速发展的移民企业有些“眼红”。90年代初,面对中餐馆在意大利的迅速发展,意大利媒体曾造谣说在中餐馆吃老鼠肉、猫肉,甚至煞有介事地说都灵那里的猫都少了,这种谣言曾一度影响了中餐馆的生意。近来,意大利媒体又对华人食品仓库里发现过期大米一事进行大肆渲染。不过,好吃的意大利人照样喜欢吃中餐。
采访到最后,几个华人企业家都说,面对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他们只有苦干加巧干,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本报驻意大利特派记者 罗晋标)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