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右)和他的日本导师曾根教授
2001年10月,四川大学为同年4月留日归来的华西医院放射科39岁的杨志刚讲师晋升了教授职称。11月底,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他把在日本作为重要主研人取得的研究成果———低放射剂量螺旋CT普查肺癌的新技术正式投入临床应用,为健康人群和病人普查肺癌开辟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这使肺癌的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杨志刚1985年、1990年在原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从事医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1996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持完成了《肠系膜与胰、十二指肠解剖、病理关系的放射解剖学研究》的课题。作为主研人,他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的4个课题,199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杨志刚教授说,肺癌是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治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肺癌早期很难发现和诊断,另外晚期病例治愈率很低。要提高肺癌病人的存活率,关键是肺癌的早期治疗,而早期治疗的前提是早期诊断。然而在临床上,当病人因咳嗽、咯血及胸痛等症状到医院就医时,医生通常首先采用X线胸部平片检查病人肺部。但是,常规胸片有一定限度,往往胸片上能显示的肿瘤常常较大,而且分期较晚,因此依靠X线胸片难以达到肺癌早期诊断的目的。寻求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早期发现肺癌的检查手段,是临床医生们几十年来追寻的,其中包括放射医学工作者。
1997年1月,杨志刚在腹部影像学中的研究成果得到日本信州大学著名影像学专家曾根教授(世界胸部放射学杂志编委)的首肯,而被遴选招聘为该大学医学部外国研究员,参加由曾根教授主持的早期肺癌研究课题。
杨志刚和导师共同设想了一个思路:利用不漏层、分辨率高的螺旋CT,在不降低肺部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CT扫描的放射剂量,对健康人群作肺癌普查。这样既能保护人类,又能达到肺癌早期诊断的目的。
为达此目的,杨志刚一方面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图书,一方面翻阅大量临床病案资料。经过比较总结和临床积累,反复讨论研究、修改,他们设计出CT普查肺癌的程序。在这段日子里,杨志刚起早贪黑地工作着。为了准确诊断,他在荧光屏前研究、推敲一个疑点有时达两个小时。他的钻研劲头和忘我工作的精神,曾根教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没有表扬人习惯的导师却向自己的助手发话了,赶快把你的夫人接来吧。要不,你这样下去,能挺多久?
回想起留日艰苦的日子,杨志刚无怨无悔,是那份“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情结和责任感鼓舞着他。
一年的研究员工作,奠定了低放射剂量CT的基础设计工作和部分临床工作。由于研究工作初有成效,杨志刚在研究员工作期满后又攻读放射医学博士学位,继续该项研究。
在3年读博期间,他深入开展了低剂量CT普查肺癌的临床研究工作。3年间,他们对6000名无症状健康人群进行CT普查肺癌,从中发现80多例肺癌症状,其中约2/3患者的肺癌在X线胸片上无法显示。该研究结果表明,肺癌普查,低剂量CT的发现率是胸片发现率的10倍,容易显示2厘米以下的小肺癌,最小的仅为6毫米。他们的研究解答了低剂量CT普查肺癌是有效、安全、可靠的,胸部数字化胸片的影像处理不能改善小肺癌的检出率等5个基本问题。
在日4年期间,杨志刚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14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为5篇,包括2篇发表在美国放射学杂志。因成绩优异,发表论文影响大,杨志刚提前一年于2001年3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是继续留在日本工作或再学习,还是即刻返回祖国,对亲朋好友的这些关心和疑问,杨志刚果断而真情地说,根在中国,情系华西。毕业后办完有关手续,他就飞回了华西。(曹淑玉)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新浪短信+新东方在线=新新随身英语系列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