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杯 新闻 搜索 短信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留学出国 > 正文

留学比利时:在欧洲想念中国 在中国思念欧洲

http://www.sina.com.cn 2002/06/03 14:26  神州学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海外学子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段岁月的回忆、生命的感悟。“对于我而言,什么是生活呢?生活就是在欧洲想念中国,在中国思念欧洲……”

  在欧洲议会就餐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亦是欧洲的政治首都,欧盟机构如欧盟委员会、理事会、欧洲议会
大都云集于此。我所留学的布鲁塞尔大学(VUB)法学院有许多项目得到了欧盟的赞助,很多教授都直接来自于欧盟机构,VUB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有相当部分进入欧盟机构工作。作为特例,欧盟亦为VUB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了赴各机构实习的机会。在西方,对法学院的学生而言,这是个令人羡慕的经历和机遇。2001年3月,我们全班有幸被安排到欧洲议会实习。实习生活并非想象的那么丰富多彩。参观完各办公机构和那座在国内新闻联播中经常出现的著名圆形议会会议大厅,接下来便是无止尽的欧盟官员的讲座和研讨会。我的神经并不轻松,因为实习内容会有一个计算学分的相关考试在等着我呐。

  学校规定实习期间午餐自理,大多数同学自然选择在议会食堂就餐,我也很兴奋:不知在欧洲议会开洋荤是个什么感觉呢?一位比利时姑娘悄悄告诉我:听说这儿伙食不错!

  议会食堂中午11:30至13:00只对议员及议会工作人员开放,13:00后可供来访者享用,但供应的菜单和收费都是相同的。踏进餐厅,只见整个大厅光线充足,十分洁净,约有2000平方米,被分成购买区和就餐区两部分。装潢水准绝对不超过国内的高档写字楼和豪华餐厅,处处体现着欧洲俯拾皆是的高质实用的精神气质。

  匠心独具的是,各种菜肴样品都放在一个环型平台上,上面标明价格和购买的柜台号,非常清晰、直观。菜约有十来种,依然是肉类(牛排、猪排、鸡块、鱼块)+土豆条+蔬菜的欧洲风格,也有意大利面、炒饭,同时供应果汁、咖啡、可乐。和其他欧洲餐厅不同,这里的主食面包是收费的。各种菜的价格在175~215比利时法郎之间(约合35~41元人民币)。就餐人数不少,但井然有序,没有一个人大声喧哗,大家在各个柜台选好饭菜后,拿着托盘到收费通道的收银台交钱,然后进入就餐区在一式的浅黄色长条桌上随便落座。程序和形式与国内买票进地铁站台差不多。说真的,议会食堂的伙食差强人意,肉总是烧得硬梆梆的,一点味道都没有;量也不多,浅浅的一盘子。同班的外国同学对此也颇为失望,一向对大米质量很讲究的日本同学指着盘子里的炒饭对我说:卓,你看看,这也算是大米啊,难以下咽!说完一推只吃了几口的盘子,扬长而去。那位对议会食堂期望值颇高的比利时姑娘看着盘中物也连连摇头:“真不如学校的伙食!学校125比朗一份的正餐,有肉、有汤、有水果,面包免费,比这强多啦!”我接过话头,颇明事理地劝慰道:议员老爷也吃这一口,咱就别抱怨了!她听了大笑不止。实习期间,耳闻目睹,欧洲人的工作午餐都很简单,在这吃顿热食就算不亏待自己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律师以及众多的公司职员中午仅以一杯咖啡和一根“巴盖特”(法式长棍面包夹点香肠、奶酪和蔬菜)就打发肚子了。但说来说去,这堂堂欧洲议会餐厅提供的伙食真还不如国内满大街几元人民币一份的盒饭来得实在呢!

  实习即将结束,法学院院长通知我们:实习最后一天中午,欧洲议会将请全班同学在议会小餐厅吃饭。大家开心极了:议会请客,那肯定是很体面丰盛的了!同学们还互相提醒着,到时别忘了穿正式服装噢。

  到了告别午宴的现场,大家都愣住了:只见几位穿戴体面的侍者毕恭毕敬地站着,他们前面的长条桌上却只摆着葡萄酒、果汁和两种巴盖特,数量是足够30人用的。一位波兰同学和马耳他同学都略带失望地噢了一声,她们也以为是如圣诞大餐的豪宴呢!更要命的是,没有椅子,大家得站着吃!

  法学院院长致答谢辞后,欧洲议会的办公厅主任、欧盟驻比利时办事处主任等一行高官及几位欧洲著名法学教授就和同学们喝着果汁或酒,啃着巴盖特,三五成群站着,毫无拘束地侃起大山,吃得津津有味。

  在欧洲,四菜一汤可不是简单饭菜的代名词。欧洲人很富,却吃得简单节约。想起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还不够高,尚有几千万农民亟待脱贫,但在大吃大喝上却浪费着我们不多的资源。什么时候我们的工业品才能和中餐一样享誉世界呢?

  回国找到工作,在单位里我是同事中从不抱怨食堂伙食的一位。

  交锋

  本人爱国情结一向浓厚,到了国外,更是当仁不让。遇上老外对中国说三道四,我都忍不住与他们理论一番。一次捷克同学维洛尼卡开生日party,大家品尝着捷克烤肠,正吃得津津有味。突然来自中东Y国的同学阿利故意神情夸张地一叫:“这不会是狗肉吧?”然后瞥了我一眼:“你们中国人吃狗肉!”一边说还一边摇头。我顿时不悦:“狗肉不能吃吗?”“狗是人类的朋友!”“那你吃不吃牛羊肉?”“吃,当然吃。”“那难道牛和羊就是人类的敌人?”周围同学都笑了,阿利默不作声,但看得出,他并不服气。

  此后的几次公开场合,阿利都提到中国人吃狗肉,颇有点藐视和敌意。我决定严肃地警告他一下,长长我泱泱大国的志气。学校组织的圣诞宴会上,我西装革履,气宇轩昂。远远看见阿利,我就迎了上去。“阿利,我有件事想严肃地和你谈一谈。”“什么事?”阿利有点紧张。“你常常蔑视地提到中国人吃狗肉,这伤害了我的民族感情!”他呢喏着:“可这是事实。”我略提高了声音:“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这你应该知道!说到事实,我也说一个事实,在你们与Y国的八年战争中,你们因排雷装备不足,而让儿童列队打前阵趟地雷,这世人皆知!你说说,是吃狗肉残忍呢,还是让儿童趟地雷残忍?这个事实是不是我也应该逢人便说呢?”阿利听了,立刻低下头。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眼里已满是真诚的歉意:“我错了,不该这么说,请原谅。”

  不打不相识,阿利后来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其实我为这次交锋也是事前构思了一把,是打了回有准备之仗,这“地雷”一词英文怎么说,事先还查了字典呢!

  另一次严肃的交锋是出现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我的论文是写中国刑事领域里的人权保护,很敏感,为这次答辩我准备了足足一个月!论辩一开始,导师便谈了一番欧美对中国人权的关注,我听后声音一凛:“教授,我认为西方却是从来把国家利益放在人权前面考虑的。”“噢?”,导师睁大了眼睛。我继续侃侃而谈:“对中国人权批评最多的M国在中国98年遭受洪灾,1800万人受灾,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数十万人生存都面临着危机时,却只给予中国象征性的几十万美元人道援助,而同一年M国给中东另一只有600万人口的小国军事和经济援助竟达到30亿美元。说西方关注人权,这怎么能让人信服呢?”导师点点头,我趋势扩大战果,“当然,欧盟的人权政策较M国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在人权标准上也存在着不同理解,M国仍坚持保留死刑,而欧盟已废除了死刑!”导师的嘴角荡起一丝笑意,一看便知我的回答让他颇为受用。看来我事前制定把M国与欧盟“分而治之”的战术奏效了。

  倒是另一位提问的博士不依不饶:“中国没有真正的民主!”我脖子一硬,回道:“难道民主就是万能药方吗?印度几十年前就达到了你们西方所谓的民主标准,但印度的GDP却只有中国的一半,有2.2亿赤贫人口,经济比中国落后得多。这您怎么解释呢?”博士的脸一下涨得通红。

  毕业典礼上,导师过来与我碰杯,连翘大拇指:小伙子,你答辩得很精彩!

  后来我把这两次交锋说给布鲁塞尔的中国留学同学听,大家哈哈大笑,连说过瘾解气!一位打工打得腰包滚圆的哥们拍着我的肩膀:你小子有出息!走,上酒吧,我请客!啤酒管够!

  烦恼并快乐着

  人在异乡,诸多不便。旅居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遇上些小烦恼。

  首先是电话费太贵。比利时是欧盟中电话费最高的国家,无论是固定电话打手机,还是手机打固定电话,都是一个价,合人民币6元/分钟,夜间3元/分钟;手机之间联络,也要6元/分钟,比国内整整贵了10倍!因此,留学生打市话或手机一般都是三言两语,一分钟解决战斗。当然,想煲电话粥也行,就是从固定电话打往另一固定电话,市话合0.4元/分钟。另外,手机是单向收费,接听方不需花一分钱。

  奇怪的是,在比利时打国际长途却比市话便宜!中国学生常买一种“quickcall”的IP电话卡,打往中国只合1.8元/分钟,还不到市话费的1/3,让人匪夷所思!

  再者交通费高,行路难。公交、有轨电车、地铁,价格一样,每张票合人民币11元,和国内打的差不多,车费高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逃票现象严重。老外中逃票主要是学生和穷人。我的邻居中有比利时和法国学生,他们也坦承常逃票,理由是:“我们没钱!”口气理直气壮。但我看他们去泡酒吧、开party时掏腰包却毫不犹豫。

  在欧洲打的与国内完全不同,你得打电话给出租车公司预约!伸手拦出租,没人会搭理你。这方面真还没有咱中国来得方便。

  生活中免不了有些修修补补的事,钉个鞋掌,修个拉链什么的,在欧洲碰到这档子事就犯难了。为什么?欧洲人工费用太高,基本上没这些行业!我在布鲁塞尔只碰到过一个修鞋店,给我钉了两个鞋掌,国内二三块钱的事,他收多少?合35元人民币!别的中国学生告诉我,这算便宜的,有时修一双鞋的钱,在国内买一双都富裕。洋人东西坏了怎么办?没人修,只好一个字:扔!

  中国学生还有一大苦恼就是理发问题。欧洲理发没便宜的:在比利时男士修剪一下得花约合100元人民币,女士得210元,贵得像开玩笑!可人都得讲个形象,一两个月总得修剪一次头发吧,中国学生中有几个会理发技艺的,那就求他们给修理修理。但人家也忙哪,不好意思麻烦。没办法,只好对着镜子,拿一把剪刀,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结果是头发前面参差不齐,后面一点没动,整个一新旧社会两重天!我很幸运,理发的事一直有个东北籍同学帮忙料理,他技术很好,不比国内专业理发师差。有一次他刚给我理完发,对我说:“你也给我剪剪,我省得上理发店花钱了!”我盛情难却,操起电推子小心翼翼地操作起来,没两分钟他后脑勺立马变成了大寨田,这哥们看过镜子“呀”地大叫一声,哧溜就往理发店狂奔,也不容我说声“对不起”。

  说心里话,在国外除了想家人和中国菜,更想念家乡生活的各种便利,想念门口熟悉的理发店、修车摊、裁缝铺、总能买到我爱看的军事杂志的报亭和他们朴实手巧的主人……

  当然快乐也时常光顾,就像每天早上的阳光洒落一般。

  平时吃饭极简单,弄点意大利面,浇上番茄汁、肉丁,就是一餐。学习紧张时,没时间做饭,一天两顿是常事,有时一碗热面已很奢侈,两片黑面包充饥,满足基本卡路里即可。比利时朋友说不能这样长期亏待自己,硬拉着我去打牙祭,这自然是快事啦。他请客吃牛排,一份牛排400比朗(合80元人民币),我言明要半生的。待端上台来,一刀切下,血水便涌出来,请客的朋友连看都不敢看。但牛排吃到嘴里,鲜香无比,最后的肉汁我都用面包沾着吃尽,并伸出大拇指:好吃极了!

  他也非常高兴:你很像欧洲人!

  毕业后有时间在布鲁塞尔游逛,充分感受欧洲风情。跳蚤市场是不可不去的,大约在国内读此类文章太多,期望值很高,想淘点好东西。然而到了实地,发现适合买的东西甚少,不免有点失望。突然一尊铁铸的列宁像吸引了我的目光,一问价,要2000比朗(合400元人民币),太贵,只得遗憾地放下。

  又去逛布鲁塞尔唯一的军品店。店里品种齐全,军服、钢盔、名品军刀、望远镜等一应俱全,甚至还卖报废的俄罗斯军用电台!国内难觅的珍品精品琳琅满目,让我这个自诩军事发烧友的人看得两眼发绿,肾上腺素顿作泉涌。

  狂购!美军丛林迷彩战斗服,德国海军毛衣,做工精良的德国望远镜,通通付款打包带走。老板笑盈盈地看着我这个东方人,大有喜逢知音之感。回国前收拾行李时,来帮忙的同学笑我:你这是想上哪儿打游击呢?

  我笑道:我们要当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想家或遇到挫折时,很难找到人倾诉,就只好喝啤酒解闷。比利时啤酒世界闻名,质高价低,人民币3~4元就能买一罐,我的房间里总备着一大箱。黄汤往肚子里一灌,头晕晕乎乎的——乡愁和失落也就走远了。

  读书人离不开精神食粮。在国外中文书报是稀罕物,读读方块字可不是随时都能得到的享受。巴黎出的一周四期的中文《欧洲时报》,一年订价合2000元人民币,只有已在欧洲立足、过上稳定家庭生活的中国人才买。留学生只能在学校上网了解国内信息。后来偶然去使馆教育处办事,发现有很多赠阅的国内报纸和杂志,兴冲冲背了整整一背囊过期报纸回家,赔上一包香烟,一气读到凌晨4点。读完舍不得扔,又送给其他中国同学看。大家都当作宝贝。

  于是,定期去使馆教育处拿中文报刊便成一大乐趣。就是在这里,我认识了《神州学人》杂志。

  其实在国外最能带来慰籍的莫过于沉甸甸的家信。夜深人静,把家信拿出来读,就象捧着一颗滚烫的心,和浓茶一起,在欧洲的明月下,伴我度过一个个不眠的读书夜。每一封家信都被读了几十遍。读完安神定气,比什么补药都管用。但仍觉不够,每次回信都一再嘱咐:你们写信再长点才好!有一次刚打开妈妈的信,看完第一句“妈妈知道你很艰难……”眼泪便夺眶而出。读完信更放任自己轻声哭出来,释放出久积的孤独、无助和压力。蓦然,瞥见手表:不行,都哭了15分钟了,得看书了!明天还有考试……

  留学生活有时就是“流血生活”,个中滋味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一点小快乐都会被我们放大,宛如沙漠中的甘泉,润泽着我们终身不能忘记的回忆。

  留学生中好朋友之间常有这句话:我下周炖锅肉,到时打电话给你,来吃呵。

  这种语言,你在国内还听得到嘛?

  第一次去军品店购物,不识路。在公共汽车上拿着地图问人,一位面善老者挤过来:“别担心,小伙子,我送你去。”就这样他一直把我送到店门口才离开。当他跨入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车时,我才意识到他为了送我而改变了原来的行程。

  这样的故事,过去只从书上看到,现在我也亲身经历了。

  布鲁塞尔的中国留学生大都知道一个年轻的女布道者,在台湾学过中文,专门向中国留学生“传播福音”。她人长得很脱俗,善良清纯,总爱甜甜地笑。

  我们认识了。由此知道了她更多的一些情况,高中毕业后她就在一家公司做秘书,上午工作,下午传播福音。我问她:“不想上大学吗?”她盈盈一笑:“不想。我计算机好,做秘书够用了。”

  我们坐在学校操场边谈论人生。

  当时我毕业了,是留在欧洲还是回国,很矛盾。

  于是,她拿出圣经,翻了几页,读道:人不能为了钱而远离家人。

  我望着远方,心被触动了。

  告别时,我对她说:“你的眼睛是我见过中最漂亮的。”她依旧甜甜地笑着,隽永如圣经。

  在国外,就是这些丝丝缕缕的温情,烘热了一颗异乡学子的心。

  对于我而言,什么是生活呢?生活就是在欧洲想念中国,在中国思念欧洲……

  宽容

  中国人近年常用“宽松”一词,富于理性的欧洲人则爱把“宽容”两字挂在嘴边。两者的区别颇令人玩味。

  说到欧洲,不能不提德意志和法兰西两大民族。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德国人承袭着森林文化的厚重硬朗,法国则是海洋文化和地中海风情的俊秀宠儿。回首往昔,两国相邻却又相克,兵戎相见几百年。今日法德,却早已是一团和气,携手并肩成为欧盟中举足轻重的国家。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在谈及二战亡国历史时,曾动情地说:“我们没有忘记过去。但法国人民已经从心里原谅了德国,仇恨不会带来和平,宽容才是新欧洲的基石。”

  两国经济和文化的竞争就在宽容和谐的环境中有形无形地进行着。汽车工业的竞争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它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的内涵。德国车结实耐用,法国车时髦灵动。谈及它们各自的优劣,一位比利时医生说:“德国车开了四、五年,仍然毛病很少,能卖出好价钱。法国车就差点了。”法国人听罢,颇有点不服气:德国佬的车比咱是强那么点,但它的修车费用高!德国人乐了:我们车结实,返修率自然低。就象你人健健康康的,没必要担心医疗费高嘛!比利时地处德法两国之间,受法国文化影响更甚,人们的守时观念不如德国人强。我留学时几乎没有一个教授上课不迟到的,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个小时。且教授从不解释,有时连一声sorry都不说,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从无怨言牢骚,真是“宽容”到家。也有例外,一次重要考试,开考铃过十五分钟仍不见监考老师和考卷的影子,大家因紧张加上此番等待的煎熬,个个惴惴不安。一位瑞士同学忍不住内心的焦虑,苦笑着摇头:“连考试都迟到,哎!这就是比利时人!”他尖细的声音让我想起分秒不差的瑞士表:“欧洲只有德国人、北欧人和瑞士人是守时的!”后排的英国同学马上插了一句:“别忘了还有我们英国人!”

  很多西欧人常说:我们爱用德国货,但不愿意像德国人那样严肃刻板地生活!德国人既调侃也艳羡地说:法国人真是舒适休闲呵,我们德国人干活太认真,可这习惯改不了!有一利必有一弊,君不见德国经济实力早已大大超过法国,稳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三。欧元启用前,德国的国家中央银行就是欧洲的中央银行。坚挺的马克让喜欢享受的法国人在掏腰包时气短了不少。这世界上还是怕认真二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呵。

  欧洲的宽容,造就了文明的多样性。他们摒弃了历史怨恨,相容相生,求大同存小异,变战争冲突为和平竞争,变互相牵制为合作共荣。尽管还有各自国家的小算盘,但占主流的无疑是欧盟——欧洲大家庭统一和谐的意志和声音。

  欧洲的宽容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家之间,更见诸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欧洲人对于同性恋现象早已司空见惯,社会也并没有把他们打入另类。布鲁塞尔大学的一些教授和员工就是同性恋者,校方和同学们对他们都很尊敬,从无歧视,他们自己也并无一丝自卑不安。荷兰、比利时更开风气之先,制定立法允许同性恋者结婚,消息传来,同道者兴奋异常,冲上街头,摇旗呐喊,彼此又抱又啃,欢乐无比,真有点从奴隶到将军,从此当家作主人的豪情。

  现任巴黎市长先生就是一位同性恋者,我与一个法国邻居谈到为何他能在激烈的市长竞选中胜出时,法国小伙一脸严肃地说:“性倾向只是个人隐私。大家选择他是因为他能尽心尽力为巴黎市民服务!”这后半句倒有点像国内人事部门考察干部的常用语。

  宽容的社会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在欧洲你能切实感受到“职业无贵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侍者、清洁工、收银员等等平凡职业的从业者,他们脸上常可看到发自内心的对职业感到自豪满足的灿烂笑容,毫无卑怯之感。自信从容是几千年欧洲文化熏陶的结果,欧洲社会的教育体系和国民意识中没有如亚洲国家成名成家思想的灌输和由此带来的压迫感。其实“工作着是美丽的”是远比“痛,并快乐着”要来得舒展而滋润呵!

  欧洲对失业者、病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一向宽厚待之。各种社会保障充分,足以维持一个人有尊严的生活。如比利时对失业者发放的救济金每月约合6000~7000元人民币,而类似营业员的一个工人每月工作收入约合人民币9000~10000元,相比之下,可知其救济标准。赞美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欧洲社会已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但瑕不掩瑜。在欧洲,宽容虽是主流,但歧视依然存在,因为宽容精神仍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西欧人对东欧人的偏见和警觉就是不争的事实,残留的铁幕意识或多或少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一次上课,一位同学因忘了关手机而发出类似电报的嘀嘀来电声音,教授立即半开玩笑:这是谁在向莫斯科发报吧?全班哄堂大笑,只有俄罗斯同学似笑非笑,神情莫名。在欧洲议会实习时,一位官员大谈波兰农村的落后,使用了“可怕”一词,在场的波兰同学自尊心受到伤害,气得拂袖而去。

  是的,东欧正处在市场转型期的阵痛中。一位保加利亚律师告诉我,律师在他们国家每月一般只能挣100美元,另一位罗马尼亚博士接过话头:这还算不错呢,我的妹妹在布加勒斯特当医生,月薪只有50美元,而那里的物价却跟西欧差不多!

  东欧国家正在争相加入欧盟。欧盟明知他们的加入,几乎会吸干欧盟的预算,但仍决定做出这样的牺牲。没有东欧的欧盟,不是一个真正的欧洲大家庭。对穷亲戚还是要帮一把的。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努力,才能得到肯定。发展才是硬道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人也许因为落后太久,立志赶超,但不免矫枉过正,少了些扎实而多了些浮躁。一位外国导师曾对我说:世界亚军在中国是很难得到欢呼的,而在我们这儿,他就是国家英雄。为什么不能宽容他仅有一次的失败呢?

  记得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乒乓球拿个冠军很正常,如果拿个亚军就常受到责备。其实我们中国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拿个世界亚军,那今天的中国该是个什么样啊!”

  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呵。

  作者简介

  卓茂华,1999年赴比利时自费留学,2001年获布鲁塞尔大学国际法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浦东发展银行南京分行工作。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短信和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留学指南:如何到比利时留学 (2001/09/24 11:25)
留学德国没有童话 警惕留德路上的陷阱 (2002/05/24 10:49)
留学锦囊:初到德国五件事 (2002/05/20 17:38)
海外留学生活:与大家分享在丹麦的信息 (2002/04/28 10:03)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分 类 信 息
:MBA备考百分百上线
   时尚前沿 升值地段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亚运新新家园热销
   8万以下品牌车专卖
   外专局PMP权威班
:廉价机票在这里
:国际长途0.33元/分
:高中毕业直接出国
:四医大眼科研究所
:留学澳州 首选澳宝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