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与剑桥既是大学,也是城市。
有人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做了分析,牛津大学会问:“What do you think﹖”,剑桥大学会问:“What do you know?”看来,牛津大学更注重思想,而剑桥大学更注重求知。这大概就是牛津出了29名首相,剑桥出了6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一所大学,成绩斐然至此,无人能出其右。
牛津和剑桥两座小城,作为大学城,真可谓登峰造极。
住在大学城,最大的好处是耳濡目染。丘吉尔是英国现代首相里惟一不是从牛津毕业的,但他的早年生活是在离牛津不远的地方度过,受过足够熏陶。可谁曾想过,最早的时候,市民和学生却是处在冲突之中。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他欧陆国家求学。英法交恶后,亨利二世召回所有英国学生,这才在牛津建立了英国最早的大学。正是中世纪,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常赊欠债务的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最大的一次冲突,几百名学生被乱箭射死。这件事的结果是国王出面镇压,并判市民赔偿牛津大学500年费用。剑桥的建立也是学生和市民冲突的结果。一名学生在一次冲突中杀死一名妇女,愤怒的牛津市民抓了两个无辜的老师严刑拷打,从而引发冲突。结果师生们被市民追杀得四处逃窜,12名牛津师生流落到剑桥,被伊利主教收容整肃,形成今天的剑桥大学。如今的市民,多数都从事与学校有关的工作,早就与学生们和睦相处,但要指望民风淳朴却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两座城镇已经是典型的旅游胜地。
镇都不大,一条主街,现在主要是卖各种旅游纪念品,两旁布满中世纪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就是一所学院,游客来到这里就是看学院。牛津、剑桥的学院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学院,实际上是学生社区,学院的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籍管理工作,而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却是从系里的导师那里。两所大学的导师制是英国精英教育的典范,经常是一对一地授课。导师出几个题,列一堆参考书,剩下的就是靠学生自己讲。所以,导师起的是点拨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强烈的独立精神。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066年那场大火把伦敦所有的中世纪建筑化为灰烬,要看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牛津和剑桥是最便利规模也最大的城镇。牛津的建筑圆而大,剑桥建筑高而尖,各有各的情趣。偏偏剑桥多了条剑河,显得更加妩媚,并成就了徐志摩这样的诗人。到目前,剑桥是除伦敦以外游客的必到之处,房价也远远超过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位居全英国第二,第一当然还是伦敦。街道两旁的各学院因游客过多,已经开始发售门票。笔者曾经与朋友在国王学院的学生餐厅吃一顿晚饭,能容纳上千人的餐厅四壁都是价值不菲的画像。饭后,我们去教室参观,楼道里从中世纪留传下来的石制楼梯上,有着深深的脚印。晚上去学院的礼拜堂听了一场音乐会,是合唱团的演出。牛津和剑桥大学都有极优秀的合唱团,以唱圣歌出名,每年都发行唱片。
牛津在旅游上输了剑桥一筹,但人似乎更傲慢,这并不光指字正腔圆的牛津英语。几年前,有个沙特富商向牛津大学捐赠1600万英镑,真是天降横财。但牛津大学却以多数票拒绝了这笔捐款。这就是牛津大学的办学理念,教育必须引导社会,而不是迎合社会。所以这所大学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商学院,认为那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学科。
两所学校及城市暗里较着劲。就像一百多年来每年都要举行的划船赛,牛津赢了71次,剑桥赢了77次,基本拉平。
牛津剑桥的独尊地位所带来的墨守成规,终于让英国的有识之士不再沉默。1963年英国《金融时报》社长,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罗宾斯提出了一份对英国高教制度影响巨大的《罗宾斯报告》。报告中指责牛津、剑桥的垄断地位和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英国政府深以为然,决定创办更多的大学以冲淡两校的影响。很快,8所新大学就建成了。可是,人们发现,这8所大学从建筑风格到校园格局几乎和牛津、剑桥没有什么两样,更耐人寻味的是,这8所大学都由来自牛津、剑桥的人担任校长和副校长。牛津与剑桥,永远都充满了光荣与梦想。(李子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