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1998级高一(7)班有4人负笈剑桥大学,还有3人跨进同样享有盛名的帝国理工大学
一年一度的高考热潮降下帷幕,新一批学子即将走进梦想中的大学校园,他们中不乏一些远涉重洋求学的留学生。
一位对深圳留学现象颇有研究的人士说,与以往几代留学生相比,新一代留学生们少了贫困的折磨与动乱的不宁,多了和平的思考和富庶的大度;少了解不开的历史恩怨,多了世界性的视野。这些新一代留学生和准留学生们的所思、所为、所怨、所梦,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对话人
徐海天:深圳中学1998级高一(7)班学生,1999年赴英国读预科,2001年被剑桥大学GouvilleandCaius学院工程学专业录取。
于扬:深圳中学1998级高一(7)班学生,2000年赴英国读预科,2002年被剑桥大学Downing学院数学专业录取。
留学只是一种选择
记者:你们在出国之前,都是深圳中学学生,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考上一个像样的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还想到出国?
徐海天(以下简称徐):在中考时,我的成绩超过了深圳中学的录取线100多分,我们后来的这个班级多数同学都和我一样。不过我的兴趣偏重在数理化方面,我爸爸是研究国际比较教育的,对国外的教育制度比较熟悉,他觉得我更适合到国外上学,在初三那年,他就决定把我送出去。
于扬:(以下简称于)我的情况和徐海天类似。我觉得国内中学的科目太多,我有点招架不过来,同时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比如数理化等。西方的教育模式,比如英国,或许更适合我。
记者:如果继续留在深圳中学,你们能大概估计出高考的结果吗?
徐:我的语文成绩平平,这在高考中有可能拖后退。要是在国内参加高考,发挥得好大概能考上复旦或中山大学,北大清华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但深圳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于:后来,我们这个班级有4个人考上北大,1个考上清华。我想,要是留在深圳中学,我肯定不在这5人之列。
记者:你们都是在国内受过几年的基础教育,这对你们后来在英国的学习有帮助吗?
于:国内的学习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数学课程对我的帮助最大,我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在英国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但在英国,预科的课程可以自由选择,这让我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
徐:国内的教育强调勤奋、知识积累都让我们收益很多,只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忽视了挖掘学生在某方面特有的潜力。
记者:在英国的学习是不是压力很大?比起在国内时的学习如何?
徐:我读的那届预科还好,学生中特别用功的不是很多,所以,我基本上处于无竞争的状态。
但进入剑桥后就不一样了。我的智力在这里属中等,但我的目标是拿全学院的第一。英国的学位是分等级的,我必须给自己加压。刚到剑桥的时候,每天怎么说都要学到深夜12点。我的努力也很有成效:一年级的期末考试,我的成绩在学院排专业第一。
于:我还没有念大学,但从预科来看,还是有些压力。我们这间预科学校今年毕业80多个学生,其中拿到3至4个A的就有19人,而拿到3个A就有资格参加剑桥大学的面试了。
快乐学习最有魅力
记者:留学几年,你们觉得自己身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徐:在国内上中学的时候,我没有特别要学好的想法,大家每天都做很多习题,我也和他们一样按部就班地练习。在国内,除了英语课以外,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主动发过一次言,但来到英国,我是课堂上发言最多的,而且,我在主观上也努力保持这种地位。
于:我的发言也比在国内多得多。在国内的课堂上,很多该发言的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到了深圳中学,班上的同学全是尖子,更觉得难为情了。但在英国,课堂气氛本身就非常活跃,发言非常轻松随便,自然就很积极了。发言多了,自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
徐: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即由被动的学习转向了主动的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变化。
记者:你们对英国老师的印象怎么样?
于:他们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成绩论英雄”,甚至对差生更照顾,反而讽刺学习好的。为了差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老师往往非常耐心地辅导半天。
徐:得到我被剑桥大学录取的消息,预科学校的校长在英国当地凌晨3点钟亲自给我们家打来越洋电话,一口气讲了10多分钟,我们一家都非常感动。
记者:作为异国留学生,你们对英国的学风满意吗?
徐:英国的学生有些吊儿郎当,也许这是高福利国家的通病。在剑桥,建筑还是几百年前的建筑,但学生已经慢慢变质了。到了周末,满街都是喝醉酒的学生。有个英国学生很认真地对我说,上大学就等于喝醉酒,上剑桥就等于喝醉酒外加一个好学位。
于:我觉得也得看学校。我也去过一些大学,好的学校学生基本上还都是积极向上的。不过华人留学生依然很勤奋。
徐:确实也应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英国的学生虽然学习没有中国学生用功,但他们喜欢参与一些文体活动,爱好广泛,思维开阔,比如做义工,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到非洲的一些国家做义工教师等,这种参与精神、奉献精神都是非常可贵的。
打工留学成为历史
记者:因为经济的原因,以往的几代留学生在国外都过着非常艰苦的打工留学生活。深圳是全国最发达的几个地区之一,你们应该没有生活上的负担了。
徐:经济上的负担基本上消除了。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多数都是自费的,一部分是拿了奖学金的,打工留学的生活可能从我们这一代终结了。
在剑桥,我们每个人一间宿舍,里面电话、网线都配备好了。床单、被褥、衣服都有人定期清洗,叠得非常整齐。这可能比国内的大学条件好多了。
于:我们这一代留学生,至少从深圳出来的留学生,的确基本上没有生活上的压力了,拿奖学金、打工挣钱的愿望都不迫切。拿奖学金只是为了向国内的父母好友证明自己的成绩。但在英国,大学的奖学金并不是按成绩发放的,而是按需求派发,确切地说是助学金。既然这样,大家挣钱的愿望都不是太迫切。
记者:独立生活的日子里,有没有遇到一些麻烦?
徐:其实,在英国生活很简单。英国人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们非常讲信用。我买的一台电脑出毛病了,拿去跟店主说,他连看都没看就给换了一台新的,这可是几万块钱的东西。往往都是退东西比买东西更快。
记者:请你们给准留学生提些建议。
徐:在国外,诱惑的确很多,我也亲眼见到很多留学生已经堕落和正在堕落。一些年龄很小的小女孩都抽烟。国内的媒体对此也有很多报道。所以,自觉性和自律性很重要。家长也应该负起责任,要为孩子出国选择合适的途径和合适的课程,要监督他们,不要把孩子推到国外就不管了。
于:自觉自律确实很重要,但同时也要主动融入他国的文化,要和他们积极交流,不为他们的不良习惯干扰和腐蚀很不容易。要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彭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