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2日消息:日前,教育部进行的“公派出国留学效益评估”课题研究显示,我国在20多年中公派留学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收益,但依然存在规模过小的问题,与国家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专家建议要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留学人员质量,形成一支高精尖的出国留学人员队伍。
据文汇报报道,此次调查对象包括我国120余所高校,中科院和社科院系统的5000余位 留学归国学者和管理人员。
调查显示,20多年来公派留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能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学术带头人和能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管理人才,两院院士中留学归国人员的比例都超过了一半。
接受此次调查的百所高校中,有76%的院士有出国留学经历,45岁以上的博士生导师中有55%有出国留学经历,45岁以下的更达到了58%,重点高校的比例更高,而且有51%的校级领导和35%的院系领导有过留学经历。
调查数据显示,留学归国人员人均创造直接经济收益为144.2万元,国家公派留学的经费投入与直接的经济收益比为1:10。此外,公派留学的非经济收益要远远高于经济收益,长远的、隐性的收益要远远高于短期的、显性的收益。有77.3%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自己的留学经历,对现在所在单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影响程度很大。
调查同时表明,从1978年到2000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为61771人,年平均为2700人,但2000年与1980年相比不仅几乎没有增长,有些年度还有明显减少。国家公派留学的经费投入增长过慢,从1980年到1998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8.5倍,财政支出增加8.8倍,国家高等教育投入增长10倍左右,但公派留学的费用投入仅仅增加了一倍多。
据了解,建立一支高精尖的出国留学“国家队”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之初的工作定位为。但调查显示,由于公派留学从申请到考试到批准一直到成行,一般至少需要一年半时间,而一些业务骨干往往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准备,造成选拔范围缩小。
专家认为,在选拔公派留学人员时应优先考虑国家急需的行业和领域,并且注重留学效果的评估和研究。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