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寸木
“艺术创作就像是说话,不想说偏说,自己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没必要说;说得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让人听不懂的话,说出来也没有什么用;而只会模仿别人像鹦鹉学舌的话,只能让人取笑。一旦对大千世界、万物万事真的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有所想,真的有话要说,就要好好想想用什么语种、什么词汇、什么音调、什么韵律、什么节奏等等, 来把话说好,让听话的人懂,甚至产生共鸣。我的原则是让尽量多的人听懂我说的话,最好还能喜欢听。所以我有话才说,并且一定好好说。”
旅美画家王奇志上述有关艺术创作的谈话,尽管还不十分全面,但是笔者却感到了几年来她艺术创作理念的逐步确立与成熟。
王奇志,祖籍安徽霍丘,1968年生于北京。从8岁开始在北京市少年宫美术组,后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接受美术教育。在此期间,学校造就了她较强的写实功底及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的能力。同时,她也曾坐在家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地涂抹过不少毫无美感又让人百看不得其解的作品。也曾挖空心思地搞过许多色彩阴森、奇形怪状的让人惧不敢睹的人物。当时的她以为,这样才是跟上了世界艺术潮流。
1995年,王奇志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旧金山艺术研究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时尚技能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F.I.T),于2000年获学士学位。在赴美初期,她仍沿用那种只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下工夫的艺术创作思路,坐在家里和教室里搞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在遍览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各大美术馆中世界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之后,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那些已经融入历史,代表着历史的人们,在向她讲述历史;而伦勃朗、鲁本斯、维米尔、毕加索等等大师们,也正在用自己的作品向人们倾诉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表述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在王奇志的心中,历史与现实进行着交流。至此,她才真正领悟到了只有对生活、对大自然有着真实、深切的感受,而不是只在形式和技法上抄袭和模仿旁人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纽约这个艺术前卫之都,王奇志反而坚定了生活是艺术创作惟一源泉的创作理念。
2000年3月,在纽约的国家艺术俱乐部举办的第24届艺术学生作品年展上,王奇志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赴陕北农村的生活体验,于1999年创作的油画《集市》、《晌午的阳光》,由学校推荐参展,获艾德文·高尔德基金奖。前者描绘了陕北农村集贸市场的繁荣景象,后者则描绘了陕北农村的窑洞景象。
2000年5月,在纽约的美国插图家协会大楼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美艺术院校插图专业学生奖学金大赛作品展。这个奖学金大赛是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由美国插图家协会举办的,迄今已有80年历史。这个大赛一直受到全美各艺术院校插图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重视和响应,因为它不仅能使获奖学生得到一笔奖学金,更重要的是为入选学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实力和才能的绝好机会。
本届大赛由33人组成的评委会对全美67所院校推荐来的4168幅作品进行了评选,遴选出103幅作品进行展出,其中25幅作品获奖。评委们一致认为,本届大赛作品水平之高令他们惊讶,这是历年来最好的一次。王奇志的油画《蜂》在本届大赛上夺得首奖。这幅刊登在大赛请柬和大赛作品展图录册封面的女孩侧面肖像,构图饱满,色彩明丽,时代气息强烈,人物造型准确严谨,表现技巧丰富细腻,富有动感而极具视觉冲击力。《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王奇志的同班同学克特尼。克特尼是一个十分崇尚和向往东方文明的美国女孩,她平时总是梳着东方式发髻,并向日本妇女那样在脸上涂着厚厚的白粉。一天,她穿上王奇志的中国旗袍,打开王奇志在中国街买来的中国小雨伞后兴高采烈地欢呼的情景,激起了王奇志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蜂》产生了:梳着东方式发髻,穿着中国旗袍,撑着中国小伞在高空中腾云驾雾的克特尼,猛然看到一只黄蜂正朝着自己大声欢呼的口中飞来,兴奋和喜悦顷刻间就消失在惊恐之中。这种很有幽默和调侃意味的处理,正是王奇志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的浪漫元素,是从萨尔瓦多·达利那里借鉴来的。画面上众多的圆线营造了活泼愉快的氛围,而众多白云的水平线,则使画面产生了动感,特别是克特尼脸上那两个青春痘的刻画,更增加了人物的生活气息。
王奇志以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及写实手法作为母本,嫁接了既具有毫发毕现的严谨造型与细节刻画,又有现代艺术强烈视觉冲击力形式感的令人欣喜的果实。2000年,王奇志应邀为著名的哈勒·考林斯出版集团的“哈勃奖杯”的三本小说设计封面。2001年,这三本小说《姑娘的心》、《茜茜·方克》、《在百合花开放的地方》相继问世,广受好评。其中《茜茜·方克》被评为五星级读物。这三本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年轻女孩,都歌颂了热爱生活、面对困难毫不气馁,并最终战胜困难的精神,塑造了三个历经磨难变得成熟坚强的少女。王奇志刻画出三个性格不同,外形迥异,但同样美丽可爱的女孩形象,受到出版社和读者好评。
2001年春,王奇志应约为母校《时尚技能》校刊设计封面。她以插入云霄、跨越陆地河流的巨大画架、画板、调色板、画笔以及有关时尚技能学院各专业特色的道具等,表现了时尚技能学院面向全世界办学的豪气,更以背景哈德逊河与纽约的标志性建筑,表现了该校在纽约的地理位置。这幅素描气势恢弘,富有色彩感。画面独特的视觉处理,体现出王奇志对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借鉴。该期校刊对从1949年以来本校取得突出成绩的几位学生作了介绍,其中就有关于王奇志的详细介绍。
2001年9月11日,震惊全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了,曾在王奇志画面上出现过的纽约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世界贸易大楼双塔建筑,在顷刻间成为了废墟。王奇志震惊、愤怒,对罹难者充满怜惜与同情。用什么样的画面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悼念那数千位无辜的遇难者的思绪,萦绕在她的心头两月余。一天,她巧遇自己同班的一位希腊同学,使王奇志想到了希腊神话,想到了古希腊雕刻。于是,这样一个画面清晰地显现出来:在晴朗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滚滚浓烟,笼罩在哈德逊河畔纽约的标志性建筑群上空,并在水面上投下黑沉沉的阴影,一位刚刚降落在自由岛岸边的天使,正手捧着一只死去的白鸽,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中……
这幅《天使的悲哀》油画,参加了2002年1月9日~2月2日由美国插图家协会举办的悼念“9·11”遇难者的、题名为“崇扬人类精神”的美展,并被陈列在展览会重要位置。为了创作这幅画,王奇志不得不在11月底的纽约,在房东总不给暖气的屋子里,脱掉厚衣服,披上床单对着镜子画自己。由于涉及肖像权、模特费等问题,王奇志的模特只能是这种不会找自己麻烦,也不会向她收取模特费的同学、朋友及自己。
王奇志塑造的天使虽然穿着古希腊式服装(当然她是用床单代替的),并借鉴了古代希腊雕刻和19世纪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但却是一位活生生的当代女性。她用强烈的深浅对比、冷色调、长长的众多水平线,营造出冷峻肃穆的悲剧气氛,有力地烘托出了因悲哀而愈庄严的天使。充盈整个画面的翅膀,使画面具有了特殊的形式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天使的悲哀》是王奇志近年美术创作手法的新尝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我们期盼着王奇志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更好地将铸入自己骨髓、血肉和灵魂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