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刚”--上海新东方学校校长周成刚谈留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5/29 15:43 海外求学 | ||
周成刚,上海新东方学校校长,著名国际考试测试与口语教学专家。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英语系,之后留校任教。1995年赴澳大利亚留学,获传播学硕士学位。1998年起任BBC(英国广播公司)亚太部记者和节目主持人,2000年8月辞职回国加盟新东方。 本来约好1月21日下午1点半采访的,因为周校长在上海新东方徐家汇分部上课,所以 没过多久,一个中等身材、戴副眼镜、拎着个小型行李包的男子推门而进,他就是周成刚,上海新东方的领头人。周成刚待人爽快热情,见到我们就拿出别人刚送给他的好茶给我们泡上;周成刚注重形象,当我们的摄影记者提出要拍照时,他特意从他的行李包里掏出剃须刀去收拾自己的胡子茬儿。在今天这位上海新东方校长的眼中,自己当年的留学生活是蛮辛苦的,但所幸的是自己挺了下来,经受住了海外留学的种种折磨和锻炼,为自己的“成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而立”的年纪, 只不过立了个户口簿,立了个户主 记者:孔子说,“三十而立”,但您却在30岁左右放弃了自己从前的所立——一个教了10年书的大学英语老师,选择出国留学,到底是什么促使你在那个时候产生了那种想法? 周成刚:的确,22岁的时候我留校当了老师,而且一当就是10年,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仔细想想自己究竟立了些什么呢?其实只不过是立了个户口簿,立了个户主,有了套房子,其他好像什么也没有,看看从前的同学,有一些早就出国的,他们的生活似乎因为在异国他乡拚打的经历而多了一份精彩。再看看周围的社会,在校园里呆了10年,虽然校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但10年过后,自己却觉得社会发展得好像不认识了似的,觉得自己像要马上被社会抛弃一样。当时马上要评为副教授,而且还有公派出国的机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国内的一切。虽然开始还有些犹豫,但最后想通了,觉得自己必须去充电,必须勇敢地走出去,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记者:放弃已经建立的事业基础,开始人生的一大转折,肯定会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会遭到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反对,第一个反对您出国的人是谁,为什么反对您?您是如何面对非议,怎么和家人朋友沟通交流的? 周成刚:最初反对我出去的是院里的老教授和一些领导,因为当时快要评上副教授了,而且公派出国的机会也有,他们觉得我这个时候出国要放弃这些,实在有些可惜。父母当时也不是很赞成出国,但我是先从心理上说服自己,然后再去说服父母,说自己和他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将来。 当时的自费留学没有现在这样轻松 记者:准备出国时,语言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您当时的托福成绩是多少呢?签证时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当时的自费留学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周成刚:语言的问题不大,当时TOFEL考了600多分,已经够了,但到了那边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大差距,口语一开始还是不适应,加上上课学习时有很多的书要看,还要做论文,所以语言上还是有一些不适应。签证时没遇到很大麻烦,比较顺利地通过了。有麻烦的是那些去读语言学校的,他们中一些人只是想过去挣钱,所以签证的时候就被签证官怀疑学习目的不明。当时的自费留学没有现在的这样轻松,那时候没有中介公司,不像现在的学生只要是有钱,找一家中介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国家学校的信息;那时候只有靠朋友介绍当然自己也查询了很多学校,写信去索要大学资料,当时自费留学很辛苦,生活费、学费开支比较大,一年的花费在10万-12万人民币之间这些花销主要靠自己打工挣。 记者:从产生出国的想法到登机前,您心中有没有给自己定什么目标? 周成刚:要到一个万里之外的陌生地方,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不知道自己的投资会不会有回报,所以当时也没什么目标,只是想提升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到那边获得一个学位。 我问朋友怎么看不到袋鼠? 记者:去澳大利亚之前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怎么样,到了澳大利亚之后有什么转变?您觉得自己在文化背景上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 周成刚:应该有很大的变化,在国内的时候接触到的一些介绍澳大利亚的信息,一般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澳大利亚的袋鼠、考拉熊和很多乡村的美景,所以就以为澳大利亚是动物满地跑、乡村气氛比较浓厚的一个国家。到澳大利亚一个星期之后,我问朋友怎么看不到袋鼠?朋友笑着跟我解释,在这哪能见到袋鼠啊,这是城市。后来才知道也只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刻,才能见到袋鼠。澳大利亚85%的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而东南沿海的这些城市都是高度城市化的。 文化背景上的冲击非常大,到了澳大利亚等于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和国内的处理方式不同。比如水管坏了,怎么办呢?在国外你只要打个电话给物业管理就可以了。所有事情的操作模式和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风俗都不一样。一件事怎么看、怎么做都有一种西方自己的模式,不同于东方。 这是一种大孤独 记者: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您当时到了澳大利亚之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后来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周成刚: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心理上的孤独、寂寞、失落感,这是一种大孤独。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那真是一种很痛苦的折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想自己为什么要出来受这份洋罪?所以非常想家,甚至大哭过一场。不过,这个磨合期一般是3个月,人家都说只要你扛住了这3个月,就能扛住3年的留学生活,就能扛住以后人生的30年、一辈子。因为陌生、什么都不懂,所以会有恐惧的感觉,不懂得它那套生活模式,其实只要你掌握了,即使到其他地方,英国、非洲、美洲你都不会那样的恐惧,因为你会买张当地的地图,会买一份报纸,了解一下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地和别人沟通交流起来。 如何克服自己的大孤独?我觉得首先应该把语言学好,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载体,只有学好语言之后,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交流。这样就会拉近和当地人之间的距离,留学生刚到国外的时候,心理上都会有一个换算习惯,比如在伦敦买张报纸会花掉8毛英镑,合10元人民币,你心里觉得可能会很贵,但买了之后你就会知道当地发生了什么事情,为自己和外国人之间拉近距离找到一些共同话题。 另外,自己也要主动地走进社会,因为教室里只是教你如何写论文,但语言是个全方位的东西。你可以打工,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应该说兴趣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在美国你可以学打篮球,在澳大利亚学游泳和冲浪,在加拿大打冰球,在英国打网球和踢足球,培养了这些兴趣爱好,这样你就有机会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锯木板一天得锯半卡车 记者: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大多会有一项必修课,那就是打工,打工不仅可以缓解留学生经济上的窘境,又让学生接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您当年打工通常都干些什么,是怎么找到的?您比较喜欢干其中的哪一个? 周成刚:去打工的时候,老板问,你会干什么啊?我说我英语说得好,老板大笑,说,澳大利亚遍地是英语说得好的人。找工作不是很容易,当时干过很多体力活,锯木板一天得锯半卡车,此外还当过清洁工、洗碗工,因为洗碗不需要什么工作经验。比较轻松的一个活是在花旗银行当实习生,干什么呢?就是拆信封,虽然比较轻松,但心里不是很舒服,因为那里工作的外国人都是白领,他们不会瞧得起你一个拆信封的实习生。反而,干体力活的时候,虽然累一些,但干完之后,和一些工人一起喝啤酒,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天,心情会觉得很愉快。 最大的考验就是对一个人适应能力的考验 记者:您觉得当时的留学生活对自己的最大考验是什么? 周成刚:我觉得最大的考验就是对一个人适应能力的考验,怎么去适应这个陌生环境,怎么从陌生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国内,虽然自己成家了,但很多事情还是自己和亲人共同承担。到了国外,一下子没有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从洗第一件衣服、买菜,到挣生活费,都得自己一个人干。那个时候是不进则退,需要自己以极大的努力来适应生活,需要自己不懈的努力;反过来说,也正是在这些事情中自己的独立性得到了锻炼。 留学生活对在BBC的工作绝对有帮助 记者:毕业后,您去了人称世界新闻重镇的英国BBC工作,您觉得当年的留学生活对您在BBC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和帮助? 周成刚:绝对有帮助,绝对。像刚才我说的,只要你熟悉了解了外国人那套生活和思维模式,知道怎么跟外国人打交道,心理上就不会产生恐惧感,会和别人交流得很好,心里感到很踏实,工作上也会很快适应起来。 回国工作一直是我的一个梦 记者:后来一次偶然回国的机会让您遇到了当年的老同学俞敏洪——新东方的创始人,很多媒体上说您受了俞敏洪一句话的感染,毅然决定辞去BBC的工作,并放弃正在移民加拿大的申请,全身心投入到上海新东方的创建上来,做出这样大的决定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一句话的刺激,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再次放弃自己令人羡慕的职业,并重新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呢? 周成刚:其实回国工作一直是我的一个梦,但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一个理想的位置。了解到新东方的一些发展情况之后,非常看好新东方英语培训的市场前景,而且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it is amazing,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会让人感到很受鼓舞、很有激情。加上俞敏洪是我中学同学,彼此间都知根知底,他的鼓动也让我动了心。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回到教育老本行,回到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讲台上,重新拿起教鞭。这些都是让我重新开始的原因。 记者:出国留学前当了10年的英语老师,现在成为上海新东方的校长,其实也还是一位英语老师,对于自己重新回到教育本行,您认为是命运,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周成刚:关键还是自己喜欢,有兴趣,热爱这一行。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自己对英语的感悟有所提升,自己把握和驾驭英语的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见解也很想同别人分享,很想把自己在国外充的电释放出来。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一个直接为同学服务的途径,可以和这么多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快乐。可以说,讲台也是我今天的人生大舞台。 记者:2000年6月成立的上海新东方从无到有,更到今天的培训学员高达10万人次,短短的两年时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您认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给成功的上海新东方带来了些什么? 周成刚:上海新东方这两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被评为“上海双十佳培训机构”,在上海市千余所社会办学单位中,上海新东方综合排名第三,外语类培训排名第一。我一直伴随着上海新东方的成长,很开心自己周围已经有了一批素质相当高的教师队伍,我把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时积累的先进理念、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带到了上海新东方,带到了平时的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另外,我还把国外的一些留学趋势、真实的留学生活讲给学生们听。还有就是做人方面,自己亲身实践新东方的“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原则。虽然从无到有经历很大困难,但凭借着一种不懈的精神,上海新东方还是成功了。 “打造中国第一教育品牌” 记者:您在新东方教英语和多年前在大学里教英语虽然同为英语教师,但其中有很多差别,你觉得这其中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周成刚:新东方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在这里老师除了教授学生技术上的东西外,还要教给学生比技术更重要的东西,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我们到西部一些大学开讲座的时候,常常是人山人海,以前联想集团提出过“产业报国”,今天我们提出了“教育报国”。新东方对老师有几条要求,对英语学习和教授有独到见解,年轻有活力,幽默诙谐和能给学生带来励志的精神。我们有一个梦想,也是一句激励我们年轻教师的口号,那就是“打造中国第一教育品牌”。 记者:别人看您时的眼光可能会多一些羡慕和尊敬的,因为您是位成功人士,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并做出了相当的成绩,您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周成刚:我觉得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成绩,原因主要由两点,一个是对英语的痴迷,对英语的痴迷是今天一切事业的基础,即使现在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多么繁忙,每天我还是会坚持看一些英文报刊,学习英语。另外一个是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出成绩。 出国之路上没有什么美好的童话 记者:假如有立志出国的新东方学员在课堂上让您给他们的留学提些建议,您会跟他们说些什么? 周成刚: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告诉要出国的同学国外的一些真实情况。现在有很多出国的同学到国外读书时盲目地改专业,去学一些时髦专业,如MBA,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觉得将来好找工作。但我要告诉他们,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专业,在5-10年内,可能是你的工资只不过比别人高一些,但你不可能最终在这个行业中做到出类拔萃。 另外,我还要告诉想出国的同学,出国后的情况并不像某些同学想象的那么好,在国外的生活是比较辛苦的,不只是阳光和鲜花,还有陷阱和辛苦,出国之路上没有什么美好的童话,大家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心理准备,只有忍受了这些苦,只有你不断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记者:现在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留学生活有什么感受?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会是什么? 周成刚:(笑),留学生活是蛮辛苦的,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在生命的长河中写下有意义的篇章。本刊记者/李刚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