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震撼 在美国“Try”出留学新生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2/19 09:57 华声报 | |
文/王府 海外学界喜欢讨论“文化震撼”。对于我,到美国后的第一个“shock(震撼)”,就是这个处处可闻的英文字眼:“try(试试)”。 我是在新学期开始前夕赶到美国的。几天时间内,新生入学要找房子、办注册、办 好,“try”在开学头一周,你可以胡“try”一气,尽管去试听任何一门课,不合适拍拍屁股便走,根本无须顾忌什么人的面色。 不过,“试”定了课后你就不会那么出入随意了。我不敢多选,选了一门大课、一门小课(讨论课)。几乎每节大课,老师总要腾出至少15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提问题。美国学生连珠炮似地发问,点到我头上,我却讷讷地只会回答一个“I don’t know”。老师微微一笑:“Just try it!”不是无问题可问,而是从来就没有过这种当众向老师提问题的习惯。 轮到上小课就更够呛。那是研究生修的课,每读完一批阅读书目,指导教授就要求你“提出自己的见解”。几次照本宣科或者东拼西凑都被中途打断,“用你自己的思想说话!”有时甚至要求:“拿出你自己的体系(system)!”语无伦次之间,听到的还是这句话:“Just try it!” 一门大课好容易熬到了期中考试。我目瞪口呆:3小时的考试竟发下一大迭如同杂志厚薄的试卷,全是涂圈圈由电脑算分的选择题。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说明文字:碰到你不懂的题目,千万不要留下空白,只管试着划上你的圈圈――“Just try it!”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背靠大树好乘凉”……小时候,关于“靠”的金玉良言。当我拳打脚踢“踹”(try)出了异国求学的第一步以后,我明白:往后,再不能靠爹娘、靠亲友了――靠自己去“try”吧! 我是个自费生,尽管有幸一来就获得了学费减免,但要糊口、立足、生存还得靠自己去争,去“踹”(try)。英文不好,你敢于去求职见工吗?敢于操着“洋泾浜”去和旧货市场的墨西哥人讨价还价吗?人生地不熟,你敢蹬着自行车穿过黑人区上门去为人家打扫清洁吗?在家从未掌过勺儿,你敢连夜读通《中国菜谱》,翌日大言不惭地向雇主自吹“可以用左手做出满汉全席”吗?如果失业间忽然来了一个应召电话,你敢3天内学车通过驾驶执照考试,第四天就开车闯上高速公路跑远程送货,然后下一周便载着旅游团四处导游兼解说吗?纵使平素未沾过边,你敢光凭自己中国人的本钱,在这边教人打太极拳、写毛笔字、弄气功针灸、唱昆曲京剧,以至拉二胡打木鱼吗?用美国人的话说:只要你敢去“try”,你准能行。 可是我――坦白地说,我不敢。怕丢脸,怕“露怯”,怕出差错、捅漏子、伤着碰着,怕上移民局的黑名单。到美后的第一个暑假,3个月内我挣到手的不足500美元,满打满算,仅够一个半月的开销。眼看下一个月的房租没有着落,好心的朋友们对着我瞪眼:“你就不能拉下脸皮去try-try吗?!” 而我在经历了留学的甘苦之后,则想郑重其事地提出建议:把“try”这个英文字直接音译,变成“揣”或“踹”字的另一个确定的新义,收进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里去。至少,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懂得:在自己精神的旗帜上,要抖擞着这个字眼:“Try”。 (原载《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