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外教中文:中文学校生动的第一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3/25 11:24 新浪教育 | |
韩黎娟 去年9月8日,中文学校正式开学了,我兴冲冲地向学校赶去。暑假里,朋友说想介绍我到麻州牛顿中文学校教中文,我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在国内从教近20年,对国内的中文教学不敢说了如指掌,却也了解个大概。但中文教学在国外是一种什么情况,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与国内的中文教学有何不同,这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拿到教材,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嗨,这么简单!六年级的内容及要求与国内三年级的水平差不多。但我也不敢掉以轻心,先听了其他老师的课,又与一些老教师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一些中文教学及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以后,我就开始认真备课,并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信心十足: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付这些孩子足够用了! 开始上课了,这堂课讲第十八课《放风筝》。前半堂课,基本按教学计划进行,师生配合不错,课堂效果尽管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但也在我的预料之中。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教学效果,就先给学生听写了一些本课的生字词。可听写时,他们却不时地搔头皮。看他们一脸困惑的表情,我估计听写情况可能不会太好。果然,大多数学生只能写出近一半,还有几个学生居然只写出两三个。这与我的预测出入太大了!接下来,我又让他们练习写句子。这次情况就更糟了,各种问题五花八门!我的情绪一下子跌入了低谷。怎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我对他们估计过高了吗? 但我很快使自己静下心来。通过观察,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找出了问题的关键: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与中文在国内外的不同地位密切相关的。在国内,中文(语文)是一门主课,是必须要学好的。各种大小考试,它都是必考科目。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语文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它很自然地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大量的练习,大量的阅读,使得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优于国外的孩子。课堂上,老师讲起课来就感觉得心应手,许多知识点“一点就透”,教学效果自然就比较令人满意。 但在国外,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平时使用的全是英语。因此他们英语方面的能力远远强于国内的孩子。而由于学习、交流的机会微乎其微,学习中文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异常困难。他们最多与家长进行一些交谈,其他方面好像也不怎么需要中文。他们之所以来到中文学校,绝大多数是遵循家长的意愿;我们毕竟是中国人,老祖宗创下的语言是不能轻易丢掉的;再则,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与各国交往的不断增多,中文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且多掌握一门语言,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也是大有好处的。这些道理孩子们可能听过不止一遍,但他们还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学习中文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举动。于是,凭着一点基本的中文功底———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他们来到了中文学校,硬着头皮去啃那些枯燥的“a、o、e”,去嚼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字、词、句,去品那些生涩的课文的“味道”。也真难为这些孩子!就这样,他们仍从这些敬业的中文教师那里,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中文水平在一步步地提高。对这些孩子来说,这是何等不易呀,相当于又学了一门“外语”! 我的心情豁然开朗:看来,我在备课方面做得还不够。因为,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材我是认真“备”了,但学生“备”得还不够充分,也就是说对学生了解得还不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不仅在备课时格外注意“双备”,更注意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做到随机应变,尤其是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教学效果一直在向着良性方面发展。 中文学校的第一课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它使我难以忘怀!(寄自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