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留成“垃圾”谁之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7/22 16:50 南方都市报 | |
2003年下半年,中国正式推出“留学预警”制度,到目前,教育部便已经发出多达17条留学预警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关乎海外留学机构资质、留学市场状况的警示,涉及欧洲、北美洲、澳洲、日本几乎所有中国学子存有留学意向的区域。这是一个及时而必要的好制度,但折射出一番令人沮丧的糟糕局面。 事实上,国门打开,视野放远,国民能有更多外出留学的意向与选择,是时代进步 近日国内媒体报道成都一家庭花费70万元之巨送15岁的儿子负笈西游,前往德国留学,冀望于收获回一个“国际型”、“复合型”的人才,但结果相反,孩子两年来沉迷于网络游戏,连德语都没有学会,成为一件不折不扣的“留学垃圾”。家长将儿子接回国后,总结教训认为:事情办砸,只是因为忽略了一个因素,孩子的自制力太差。 这无疑是一个极为经典的例子,因为它几乎包括了我们在留学这个问题上需要谨慎担心的所有问题:一、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选择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便送孩子出国留学———我们不知道,这些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几个能有不差的自制力。二、如同这位家长设想的,孩子在国内难以出类拔萃,所以更需要出国镀金,拿回洋文凭才可反败为胜———我们姑且不谈孩子如何不自制所以不争气,这位家长显然还是下手晚了许多,君不见国内人才市场上众多的“海龟 归国 ”都纷纷变成了“海带 待业 ”么?三、同样是许多家长的观点:孩子即便出国修不成正果,学得一口地道的洋文,将来回国也是一样优势———只是不知这花上几十万去学外语,是不是反倒衬出自己孩子的某种巨大劣势呢?四、这些现象跟选择什么学校无关,而只跟如何选择留学有关———在这番心态下送孩子留学,即便没有克莱登大学摆局设套,吃亏上当依然还是难免的了。 实际上,所有的疑点之下,需要澄清的是留学的意义,以及此后的轻重缓急。在标准意义上,留学的诉求,只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留学地的本土文化抱有研究的志趣;二是求学更上一层楼需要获得国外才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研究环境以及学科积累等。因此,即便是当年派出旅美幼童留学取经,也是基于第二点的强烈诉求而作出的国家行为。而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这两点都强调留学人员在留学之前应该已经具备必要的心智素质与学养积累。所以长期以来,出国留学者多为至少已在国内获得本科学历的成年人。 因此当下国内的留学低龄潮,就蕴涵有拔苗助长的危险了。让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熟悉的母语环境与文化底蕴,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学习再平常不过的常识,其结果,必定是以邯郸学步者为多———既中断了对自己国家社情的了解,又只得国外文化之表象,这样的“留学垃圾”,即便嘴里夹杂的洋文再玄妙,人才市场也只怕要频频给脸色看的。对于家长来说,这也难免要辜负他们所谓要给孩子“真正素质教育”的美意。而事实上,更多的家长,只怕还没有这样的觉悟,多数还是从弄个洋文凭回来“光宗耀祖”的“低度”着眼,结果适得其反。这样造就出来的“留学垃圾”,岂能责怪孩子没有自制力,完全是家长自己没有自制力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