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留学出国 > 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 正文

南国时评:农业大学去“农”去掉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9 10:40  新桂网-南国早报

  “去掉‘农业’这两个字后,很多高校在招生和人才引进过程中取得立竿见影的好效果。”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近日在中外校长论坛上提出:面对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境,我国农业类大学是否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从校名上动动脑筋(据《京华时报》8月7日报道)?继地理系改名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历史系改名历史文化旅游系、哲学系改名哲学与公共管理学系后,“农业”也终于按捺不住寂寞,按捺不住改弦更张的诱惑,产生了去“农”冲动。

  说实话,笔者并非一个思想僵化的人,相反,很多时候非常支持那些有着“四两拨千斤”功效、诸如改名字、换数字之类“小节”上的变通。

  北京市交管局去年曾酝酿过一项针对车辆管理的“尾号无4”政策:尊重民间对“4”的忌讳,取消车牌尾号中的4,各方都得利了,没有利失者。可农业类大学去“农”的改名呢,这可不是什么“小节”,而是会影响到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公益的“大节”,万万不可想当然地轻举妄动。

  正如陈章良校长所言:去掉“农业”这两个字后,很多高校在招生和人才引进过程中取得立竿见影的好效果——似乎属于只有福利增加而没有利失者的“帕累托改进”。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招生啊,就业啊,引进人才啊,这些增进的福利全部属于私益范畴,大学的私益,公益呢,公益受到了大大的损害啊。

  “农业”这个牌子在高等院校校名中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它包含着高等教育对农业的智力支持,包含着社会有机体对农村的人文关怀,还包含着国家在国民温饱问题上的投入。对农民来讲,这个“牌子”的存在还意味着一种情感寄托,一种精神安慰,一种增长的信心。而在去“农”的冲动下,这些和谐的、公益性的东西面临着被打破的危险。

  从另一个层面讲,为了迎合社会的某种虚荣,迎合了许多私益的功利,“农”字去掉了,校名改了,社会对于“农业”的价值判断扭曲了。

  虽然招生不多,就业也难,可“农业”的旗号毕竟能感召一批真正热爱农业、想投身于农业科研的学子,可“改名”之后呢?招生虽然多了,就业面也广了,可真正走向农业的人会不会增加呢?正如地理和历史系披上了“旅游”的华彩一样,学生只会更多地走向“旅游”而不会是地理和历史———“农业”在缀上了炫目的外衣后,学生也只会跟着那浮躁而炫目的外衣所指引的方向走,“改名”在价值判断上对学生是一种引导。

  从这些角度看,大学去“农”,对公益将意味着很大的伤害。

  其实,对于农林类院校招生难、就业难、引进人才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更多地在教育引导和利益引导而非“改名”上下功夫。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应该是大学引导社会,而非相反。这要求大学在象牙塔里教育学人才的同时,在人才选择学科、选择学科人才的社会品味上,也要对社会进行教育;另外就是利益引导了,通过利益的设置引导社会对待农业的价值判断。

  ·专题报道: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留学出国 新浪招聘

  欢迎进入出国论坛:留学考试 奇闻狂贴 出国心语 远足 热点留学




评论】 【出国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