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留学出国 > 正文

蹉跎有限的青春 谁来计算留学的感情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1 10:27  《21世纪》留学

  文/知音

  留学实际上是一个含有各种潜在利益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人们自然地会去计算他所应该花费的成本,比如金钱,比如时间,比如个人的努力,还比如家庭生活和情感的缺失……

  上个月,本刊与新浪网联合调查“出国面临与爱人分离,我该怎么办?”反响强烈,众多网友真情留言。如果你面对留学与感情的两难选择,希望本期特稿能对你有所帮助。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出国留学这件事设计进自己的人生规划,乃至下一代的长远规划当中。留学实际上是一个含有各种潜在利益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人们自然地会去计算他所应该花费的成本,比如金钱,比如时间,比如个人的努力,还比如家庭生活和情感的缺失……

  调查题目“出国面临与爱人分离,我该怎么办?”刚在新浪网上挂出的第二天,参与者便指向了4位数,而且众多发自肺腑的留言,让人很容易就掂量出了这个话题在当事人心中的位置。

  根据官方的统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有近60万人出国留学,他们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初中生以下的少年外,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出国将面对与爱人分离的两难中做出选择的。

  “如果办了签证因为她我不出去,我就是傻子。如果六七年后她还在等我,她就是有病。”

  肖力在回答因为女朋友的求情,母亲最后一次问他“走”还是“不走”时说了上面这番话。看着母亲疑问的眼光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们这代人就是这么实际。”几天后,肖力登上了赴法国留学的飞机,没有回头。

  一年后,肖力在与女朋友的E-mail中提出了分手的要求,三年后回国探亲时,应女朋友(准确地说是前女友)“当面说清以示郑重”的要求,他们进行了一次面谈,俩人都为这段逝去的感情留下了眼泪。而此时肖力在法国已同另一中国女孩同居,学法律的女朋友几次赴法的申请被拒后,也先后有了两次恋爱的经历。

  环顾周围,恋人出国即分手几乎成了定律,幸免者寥寥。难怪有网友留言说:“永远也不要相信出国了还能在一起,永远也不要!”

  已婚夫妇的情况略有不同,分离也许是暂时的,却是无法逾越的。

  年轻军人小胡新婚不久的妻子公派留学到了美国,逾期不归,自然也不敢回国探亲,怕回来就再也走不成了。小胡屡次提出出国探亲的申请均未获准,原来那时正值中美关系微妙,他的申请保卫部门根本就没上报。到第三年头上,小胡说:“我实在受不了了,今年再走不成就只有离婚了。”在朋友的劝告下,小胡最后选择了退役离开部队,半年之后办成了赴美探亲的手续。

  另一位军人老张则是另一种境遇。老张是总部某机关的领导干部,两杠四星的大校,妻子原本是部队医院的医生,去美国后读完硕士读博士,一晃六七年过去还是不想回来。这期间大校自己带着女儿辛苦就不用说了,但让他放弃眼下的地位和将军的前程到国外去做寓公,他自己觉得这很可笑。后来妻子因为要和国外的导师结婚,回到国内同大校办理离婚手续,随后把女儿带走。分手的家宴上,大校怎么也笑不出来。

  不少夫妇在一方出国时憧憬的是先分开苦几年,等在国外“混”出来了,就可以过好日子了。可惜常常是“人算不如天算”,分离由临时转为永久的大有人在。

  在报社工作的朋友小童是自费到爱沙尼亚留学的,走时老公全力支持,那个时候不兴贷款,于是家里的彩电、冰箱等凡是能换成钱的物件都被变卖了。小童走时站在空荡荡的屋里对老公说:“一年后,我一定接你出去。”小童没有食言,一年后她到莫斯科火车站迎接到国外与他相聚的老公时,还特意穿了件红色的呢子大衣,想的是老公一眼就能找到她。然而,团聚的日子并不浪漫,老公不属于“学习型”,语言不通使他寸步难行,找过收冰场门票的工作,做了几天就不干了。一边是小童紧张的学习拼命的打工,一边是老公整日在家百无聊赖,俩人都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老公说了句“这里不是我呆的地方”后走了。回国后,向小童提出离婚。

  漂亮的李茹临去加拿大时和丈夫依依不舍,发了无数个将来要如何如何的誓。到加后她到养老院说是做护士,实际上是为一对老年夫妇服务。老人的儿子在中东一带做着很大的买卖,李茹从老人家里见识了什么叫富有,有“多么多么厚的地毯、转角镶金的桌椅”和许多国内人无法想象的奢侈。偏巧老人的儿子一次休假回家时看上了李茹的美貌,表达的方式就是将10万美元打入了李茹的帐号。一个假期过去,李茹在信里对丈夫说:“我觉得我现在真的有点爱上他(指老人的儿子)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出国的道路千条万条,分离的故事各不相同。

  同境遇和观念的变化相比,感情只有让步的份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不要奢谈爱情。意思是人要活的现实,爱情只有在现实生存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才有谈的意义。

  一方出国带给男女双方的直接现实就是两人长时间地天各一方,对这样一个现实无论是夫妻还是恋人能有多大的忍受力呢?在网上的调查中,有33.52%的回答是能容忍与爱人分离的最长时间为一年,能容忍2-3年的占32.63%,两项相加,比例高达65%还多。而选择半年以内的占了26%,只有7.85%的人明确地表示他们之间一刻也不能分离。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忍耐力是最强的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研究员唐灿在听到这个调查结果时,仍对回答能容忍分离一年以上的比例之高表示惊讶。她说:“在国外,夫妻(恋人)因分离半年而解除婚约(性关系)非常正常,也能够被人理解,否则他们认为是不人道。因为婚姻的本质内容是异性关系的联结,如果这个关系不存在了,夫妻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了。”

  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道德基础是更重视情感的承诺,可能每对分离的夫妻或恋人都有过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自慰的心理经历,但他们中的多数都在现实中做出了另外的选择。

  就拿肖力来说,到法国留学第一年的学费是家里出的,以后就全靠他自己了。一个学业未成的年轻人,他靠什么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立足?在他面对要解决所有衣食住行加上学费的压力时发现,有一个伴,而且是女伴,会使双方的境遇要好得多。比如租房,一个人租金太贵,两个男孩房东不租,一男一女就“正常”了;还比如医疗保险,上一份保险,家人可以受益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以及两人可以在打工和上学的时间上相互调剂,在精神和生理上相互慰藉,并因此有了坚持下去的希望和依托。这些情况远在国内的女朋友如何能想得到?怎么来帮忙?在这种生存的需要面前,肖力也只能在与他境遇大体相当的范围中选择女伴,对方亦如此,双方的感觉也就是“相对来讲还不坏”而已,至于性格、爱情等因素只能忽略或求其次。

  不光是像肖力这样的未婚年轻人,已婚者也一样。不少家在国内的中青年男女,因为房子、因为寂寞、因为同事、因为好感甚至因为偶然而组成“临时夫妻”,坦然约定为“出门在外,互相帮助”,并无了断各自家庭的意思。只是这种“互助组织”的信息一旦传到国内,对另一方情感和婚姻的伤害则是致命的。这种现象不光是在出国者的一方,留在国内的一方也少不了这种“守而不坚”的情况。

  距离造成的境遇不同对感情和婚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更多的是观念上的改变。

  一位出国的网友留言说:“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我和他分开只有3个月,他就和别的女孩子在一起了。他竟然说本想瞒着我,还说愿意等我回去!我一直不相信距离会给感情带来什么威胁,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么短的时间就会让一段三年的感情付之东流。但是事实摆在面前,我又能说什么呢?”

  一位在外事部门工作的朋友说:“过去因出国两人长期分居,要么是两人死守空房,要么是最后离婚。现在观念变了,反正你找我也找,婚姻是另一回事,也不完全是因为爱情。”

  出国是利益权衡后的选择,当它与家庭利益不一致时,结果向强势一方倾斜

  有人说,不是有很多出国留学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家庭的分离后,最终在国外团聚了吗?比如谁谁谁和谁谁谁。还有人说,有一方在外留学多年的,现在虽未团聚也是有来有往,看上去这样的家庭挺好的,比如谁谁谁和谁谁谁。

  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到国外团聚和生活对许多家庭来讲就是他们当初留学的目标,只不过这个目标被分成了两步或者几步来实施:先出去一个,再办陪读,最后双双拿下绿卡,把孩子接来,可谓圆满。应该说,完成这一目的的家庭本身婚姻基础就比较好,又能够舍弃国内的环境,或者是有必须要舍弃国内环境的缘由。

  放眼望去,那些多年时间里分分合合,只是在休假和探亲的日子才有夫妻生活的家庭,他们是靠什么来维系感情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而没有分手呢?

  从网上的调查中知道,有近半数的夫妻维系感情的主要方式是靠互联网或电话,这还得感谢网络和通讯时代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但是,这对于需要肌肤相亲和两情相悦的婚恋当事人双方来讲,这显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一位住在大学寝室的网友留言说:“他出国已经快半年了,想起来觉得好漫长,从一开始的一个礼拜一两次电话,到现在每天一个越洋长途,难以名状的心情仍旧无时无刻地笼罩着我的生活……从今年2月到现在打下来的IP卡已经比一副扑克牌还厚了。现在想起他的归期是遥遥无期,我能否过去同样也是未知数,除了每天那十几分钟的说话和无尽的担心思念,我已经完全不知道我还能为他做些什么了。”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两年过去他们分离的现状没有改变的话,电话和互联网发挥的功能就会越来越弱。有位多年从事社会报道的媒体记者对我说:“一方常年在国外学习或工作,另一方不准备出国而又没有分手的家庭,不是这样的家庭很‘模范’,而是因为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孩子,还有考虑自己的适合的工作、自身形象或顾及周围的议论,也许还有经济上的原因。”

  出国留学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利益,当这种利益本身就是家庭的共同利益时,它不会影响到家庭。如果留学和家庭婚姻相矛盾,但权衡利弊也会有不少人作出分离不分家的选择。否则的话,结果只能是向强势的一方倾斜,分手就是必然。

  学者说:不要蹉跎有限的青春

  从网上留言中发现,因一方出国留学,另一方苦等七八年的大有人在。更多的留言是在诉说等待是多么地酸楚,或者是埋怨对方的不忠。就网上调查的结果和网友的留言内容,专门研究婚姻及两性关系的学者唐灿从专业角度谈了如下看法。

  她说:首先,从人性本身出发,对留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婚外性关系,谅解是非常必要的。夫妻长期分居违背了人性的某些内容和婚姻的本质,中国过去有着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在以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的约束下,大多数家庭都维持着,如果有一方出轨,会从道德上受到谴责,现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说到出国,双方身处异地而能保持坚贞感情两到三年的,在西方很少,中国人相对对肉体的缺失不像西方人感觉那么严重。这是因为中国人的道德基础不同,更重视情感的承诺,我对那些分离两三年时间仍能保持对对方惟一感情的人存有敬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它对道德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在留学生中出现婚外性关系,也没有什么可谴责的,前提是需要谅解。

  唐灿举例说,有一对彼此深爱的知识分子,原来准备一起出去留学,后来因为男方的专业问题没有获签,女方先出去了。考虑到分离的时间可能会两到三年,走之前他们做了一个约定,在分离的期间为解决双方生理方面的需求,可以找别人,但不要做感情投入。男方的出国之行果然拖了三年,这期间两人都有过外遇,因为有约在先,相聚后两人感情如初。

  当然,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做不到像他们这么“学术”,一般情况下是瞒着对方,瞒着也是一种办法。

  另一方面,唐灿说:过去分居者忍着的居多,现在不忍的居多,这表明性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婚姻的出现是具有规范和约束性关系功能的,现在这种约束力越来越下降。对于非婚性关系,现在有罪恶感的人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人们也不再仅仅是借助于婚姻的形式来发展性的关系,这是社会变化的结果之一,不必大惊小怪。

  谅解归谅解,谅解别人容易,轮到自己则很难做到视而不见,而且长期等待本身就足以使感情受到伤害。对于我的“求解”要求,唐灿说要看出国的目的和两人的具体情况。

  如果两人想保持婚姻和感情,就应该争取在一块儿,积极地出去或回来发展,这是个必然的选择。如果一方不愿回来,另一方也出不去,双方就要好好谈一谈,必须有一方做出让步,否则就要考虑婚姻值不值得存留。因为婚姻是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方置对方的生活于不顾,或者是为了别的需求(孩子、形象等)而忽视了自己的感情需要,婚姻就成了空壳和枷锁,失去了价值。

  唐灿认为,每个人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也要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的要求,从这点来说,空守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感情不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就没有必要把人生的有限青春蹉跎了。

  用朋友的话说,“一个人最好的时光也就三十年,如果十年见不到人,还过得什么劲儿。”

  “那么多活泼开朗的女孩因为等待生生地变成了怨妇,对社会来讲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留学+爱情新闻

评论】 【出国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