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科申请信范例--一篇打动哈佛的短文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1/05 17:42 解放日报 |
在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申请中,有一个必需的项目,就是写一篇短文。可别小看了这区区短文,它对申请者来说,是命运攸关的“自我展示”。各科成绩都是高分的学生,因短文写得乏味、蹩脚,而遭到高等学府的拒绝,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一个华裔移民学生王可最先获得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后来又有5所大学相继要录取她),除了她各方面优秀之外,也证明她“自我展示”的出色。她对自撰短文的感觉是:这是一篇不落俗套、不努力取悦他人的短文。而恰恰是这“不努力取悦他人”,打动了哈佛大学的招生官员。 当我5岁来到美国时,我让自己相信:一个华裔移民在美国的幸福就是汇入主流社会。我是非常成功的,除了我的黄脸蛋。我取了英文名字,吃比萨饼,看卡通片。当然我还是华人。身为华人,无非意味着我没有艾德娜婶母做好吃的点心,没有像嬉皮士一样发酷的父母。 在我追求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我拒绝认同父母那些悲剧性的经历,作茧自缚地陷入良心平安的无知之中。我压下任何把自己和中国联系在一起的潜意识,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完全的美国人。然而,这种渴望没有消失,时常在我的心中掀起涟漪。 当我进入少女时代,这种悬念变得挥之不去。如许多美国人一样,我因为无法给自己定位而挣扎,我这个美国苹果派困惑了。我不知道怎样平息这个挣扎,直到我读到了亚历克斯·哈里(美国黑人作家、小说《根》的作者)的挣扎。我终于理解,“发自骨髓的呼喊”和“无法摆脱的孤独”产生于我对民族文化的无知之中。 我是哪一种人类?如同一个被收养的孩子渴望发现她的生母,我想发现自己的民族,它藏在过去、藏在我的家庭生命和许许多多的华人之中。我不断地询问父母,阅读大量的中国历史和文学。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我爸爸在文革中被迫失学;为什么他的父亲在文革中会被迫自杀;为什么我的妈妈会被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为什么她的母亲会被送到乡下去劳动改造。理解这些悲剧使我知道自己的独特性,我的文化继承的重要性。它们不再是环绕我心中的幽灵,而是力量,这力量造就了我的今天。我的传统不是羞耻而是光彩。 我的文化意识让中华在我心中活起来了。当我再次到中国时,我不再是一个花钱的美国旅游者,而是中国人群中的一员。我访问了乡下,活在现实之中,续上了我的中华文化,我的归依。我现在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极其骄傲,它给了我双倍的未来。 我珍惜学习,比起中国学生来,我有自由的课堂讨论、先进的设备和免费的高中教育;我珍惜物质,因为我有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没法得到的东西;我珍惜生命,因为我的家庭中有人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曾经因为艰难而早逝。我要实现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潜力,去建设中美之间增进了解的桥梁。我不再是一个怀有偏见、失去方向的孩子,我是一个了解自己、决心坚定的年轻女性。 我爱自己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人民和历史---他们是我的文化、我的人民、我的历史。美国是我的收养母亲,把我养大,中国是我的生身母亲,她总是笑着在看我。通过增加我的美国经历,深入了解我的中华文化,我希望多彩的将来和伟大的方向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