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人徐小平——徐老师,《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我们向大家端上一杯极品咖啡,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人称“留学教父”的俞敏洪。俞老师你好。
俞:小平你好。
徐:真高兴我们能够跟大家共饮留学咖啡,不知道你端上来的,是苦的还是甜的,虽然“非典”流行,但是咖啡依然飘香,我们还得留学,还得奋斗,今天我理解你要跟我们谈的是关于“留学垃圾”的问题。
俞:是,我看到你在《海外求学》杂志上已经写过一篇文章,你不喜欢“留学垃圾”这个词,我看了以后有同感,因为实际上出去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是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在中国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的人。那么为什么出去以后,会出现某种变异,学生好像是在外面变得喜欢攀比啊,喜欢这样那样,甚至于出现犯罪行为,可能某些情况下不是完全因为这些孩子本身的原因。
徐:对,虽然“留学垃圾”这个词,我和俞老师都不喜欢,但是留学出国奋斗发生了挫折和失败的现象,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俞老师,讲讲为什么这么一种美好的奋斗会有一种不好的后果。
俞:其实这就是来自于近几年中国人对留学产生的一种看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去留学一般来说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去读研究生,不管有没有奖学金,出去的时候对自己的生活目标都有些明确的想法,并且已经在国内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的考验。所以像你这样的留学生,当初出去的时候,尽管在比萨饼店打工送外卖,但是心中对未来的生活是有一种比较美好的期盼并且能够吃苦耐劳的,知道什么东西该做,什么东西不该做,并且通常家庭都比较贫困。在那个时候,因为都是二三十岁了,个性以及对社会的看法已经相对稳定,所以尽管会受到西方文化的某种影响,但是一般都是接受西方文化中比较优良的东西,能够比较主动地排除他的糟粕。
徐:对。这是留学的目的所在。
俞: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父母对留学的看法发生改变。大量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进入中国的高考门槛非常困难,有的父母对孩子产生一种心疼的、干脆不参加高考了的想法,有的父母是由于近几年赚的钱相对比较多的原因,认为出去留学付得起这个钱。但是大部分父母缺少两个准备,第一个准备是父母对国外的大学本身档次并不了解,所以产生了一个综合印象,只要我的孩子出国他就算是成功,第二个原因来自于父母本身对于出国的一种虚荣心,就是说盲目地送孩子出去,好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并且在亲戚朋友中说起来,总是说我的孩子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我的孩子到美国去了,这个感觉很好。但是美国有两千多所大学,有的大学属于是垃圾大学,有的大学属于像哈佛这样的百年老校,那么很多父母没有这样的分辨能力。另外一个就是说父母由于在中国受到高考门槛的限制,以及父母对孩子急于求成,所以这样留学生低龄化的情况就大大地出现。孩子有十二三岁出去的,有十四五岁出去的。一般来说孩子在二十岁以前,他对于文化传统和人生价值的看法是不定型的,到了西方以后,极其容易受到西方社会那些文化的影响。所谓社会文化,它分成好的和坏的,我说的通常是比较坏的、糟糕的那种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在穿着、打扮上的这种影响,一些生活习惯啊,比如说男孩子在鼻上穿一个环等等,这样的影响就会出现。
徐:好,俞老师刚才讲了很多,其实我稍微小结一下的话,“留学垃圾”的根源有两个,第一是因为留学低龄化倾向,第二是因为留学的富裕化倾向。也就是说有了钱以后,他就容易流于安逸,虽然有钱不是坏事。另一方面家长有两个心理因素导致“留学垃圾”的滋生,第一是出国就是出路,出国就是前途,第二是出国就是荣耀,出国就是幸福,所以说俞老师身手不凡,一下子把“留学垃圾”问题,给我们讲清楚了,继续说一说。
俞:这跟中国文化传统有关,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以后,中国人的劳力输出,当时比如说沿海地区,潮州那一带,到美国当苦工。到美国做苦工,很苦,但是由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非常地贫困,所以那时即使出去做苦工的那些人,有的时候也能带回一些美元来,寄回一些美元来。
徐:光宗耀祖。
俞:对,让人感觉到光宗耀祖。中间有一些人在外面非常辛苦,比如说很多中国人,在那儿开洗衣店,最后确实赚了一些钱,回国变成华侨,一看出去的人好像是挺赚钱的,其实出去的人成功比例也很小。但是成功的人一旦回来,就会在那一带引起一个热潮,以为出去以后就能发财,所以导致很多在那一带的人,到今天为止依然在拼命地出国,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
徐:对,那个San Francisco,就叫旧金山嘛,其实跟金山有关系。
俞:当时因为那个地方有淘金热嘛,所以大量的中国人过去,以后造成的一种印象是出国就能发财。当时中国的那种情况,确实普通老百姓想要发财,可能性非常的小,结果到国外的发财回来以后,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导致今天还有人偷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