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小鸡崽儿”这么怪的词我从小就听说了,这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妈妈当年下乡插队的大山沟里有一种“爱心十足”的母鸡,当她孵出一窝小鸡以后,就用它的翅膀保护着每一只小鸡。随着小鸡的一天天长大,鸡妈妈的翅膀搂不住太多的小鸡了,就随便小鸡们自由地跑出去。可是,鸡妈妈总会把最疼爱的一只小鸡继续留在身边,用全心去呵护它,溺爱它。
渐渐的,跑出去的小鸡们经风雨,见世面,很快就长大了,而在母鸡翅膀下的这只小鸡却永远长不大,因此得名“老鸡崽儿”。
当地的老乡是不需要老鸡崽儿的,因为它即不能生蛋又没有多少肉,老乡们为了让鸡妈妈专心生蛋,往往把老鸡崽儿从鸡妈妈的翅膀下一把夺走,然后扔进粪缸!
多么可怜的“老鸡崽儿”啊!
听到这里,我不禁打个冷战,问妈妈:“那你们下乡的知青养过老鸡崽儿吗?”
“当然养过。只不过我们家的‘老鸡崽儿’不是鸡而是只小鸭子。”妈妈又接着讲第二个故事——
“由于鸭子不会孵蛋,农民们就把鸭蛋和鸡蛋放在一起,让母鸡代劳孵蛋。我们家的那只母鸡太善良了,辛苦了21天,孵出了若干只小鸡和4只小鸭子,并且她把最疼爱一只小鸭子留在身边,那只小鸭子别提多可爱了。”
听妈妈的语气,我想象得出那只小鸭子的确比他的兄弟姐妹受宠。
“那后来呢?”小小年纪的我替那只小鸭子的未来担忧。
“其它3只小鸭摇摇摆摆地跟着小鸡们撒着欢儿的跑,它们越过庄稼地,来到村边的小河边,小鸡在草地上捉虫子;小鸭子们“扑腾、扑腾”跳下河游得可快了……”妈妈讲得很生动,和故事书里的一模一样。
“可是,那只留在鸡妈妈身边的小鸭子,你猜怎么着?”
“你们不会也象当地农民那么残忍吧?”我听说当年的知青是去向农民伯伯学习的,学得越象越好。
妈妈摇摇头,说:“那只成为‘老鸡崽儿’的小鸭子,别说游泳啦,走都走不稳,最后,在家门口的车道沟里,在浅得刚没脚面的积水里就淹死啦。”
太惨了,我听得直起鸡皮疙瘩。
“人也是一样,成了‘老鸡崽儿’就会被社会淘汰。”说着说着,妈妈把话题由鸡和鸭转向了人,说白了,是转向我。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渐渐明白了这个故事的语重心长。
有时,我对妈妈的唠唠叨叨不满时,也拿“老鸡崽儿”说事儿:“象你和奶奶一天到晚总管着我——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干的,我呀,恐怕连老鸡崽儿都成不了,也就是一个鸡蛋!”
“哼,还是个臭鸡蛋!”我们说着,哈哈笑了起来。
笑够了,妈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看着妈妈那晴转多云的表情变换,我心里明白,“不当‘老鸡崽儿’”是远远达不到父母标准的,变成一只普通的鸡都不行,他们希望宝贝女儿是从鸡窝里飞出的凤凰,还得是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