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4月26日电到2010年,欧洲的高等教育会是怎样?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们下个月将聚首挪威城市卑尔根,审议欧盟高等教育改革进程,讨论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改革目标。
据悉,“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将是欧盟教育部长们此次峰会的中心议题。“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
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在2010年以前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这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具体内容之一。
高教的一体化对欧洲意味着什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到2010年,40个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39国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硕士学位。
不过,欧洲高教一体化作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与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国防一体化等进程一样,“博洛尼亚进程”规模浩大的高教改革,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难题。
首先是高教标准协调化和各国高教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按照欧洲高教改革精神,“博洛尼亚进程”参与国的高校,应该在学位设置上保持高度的自治和特色,反对40个国家的高校“千篇一律”。但是,面对欧洲如此之多的学位设置和差异如此巨大的课程设置,将它们协调起来,使任何一个国家的毕业证和成绩“毫无障碍地”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将是一项非常繁杂而艰难的工作。
其次,在欧洲参与“博洛尼亚进程”40多个国家中,有发达的西欧、北欧国家,也有较为落后的东欧国家,各国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博洛尼亚进程”改革所制定的高校改革要求,各所高校更是差异巨大。“博洛尼亚进程”秘书处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博洛尼亚进程”像一列车队,领头的车必须保持“合适”的步调,如果它走得太慢,2010年的目标难以实现,“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计划将成为一纸空文;如果它走得太快,后面的车队跟不上来,整个进程也将随之解体。
第三,高教资源如何整合也是个问题。随着欧洲高教“国界”的逐渐消失,高教资源得以自由流通,这对节省欧洲高教资源,使欧洲高校最终能与美国比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按照市场规律,资源总是流入“利润最丰厚”的生产部门。在“博洛尼亚进程”中,欧洲高教资源也面临着大量流入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境况,这将导致欧洲各高校师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无论峰会成果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志在与美国争夺世界人才,引领世界科研潮流的欧洲教育一体化必定将稳步向前发展。中国留学生也是欧洲抢夺的资源之一。在去年年底的中欧首脑会议上,中欧双方就达成了“伊拉斯谟斯中国窗口”项目,随着欧洲“伊拉斯谟斯”改革项目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将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