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留学出国 > 正文

哈佛校友访谈: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上哈佛

http://www.sina.com.cn 2006/04/12 11:07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海外留学生活,中青在线与北京哈佛校友会合作,邀请了北京大学的张俊妮博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李劲先生和来自美国、现任职于某国际咨询公司的叶文斌(Bill Adams)先生等三位哈佛校友,在线畅谈他们在哈佛大学学习、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以下是他们的发言选编。

  什么样的学生能上哈佛?

  进入哈佛大学这座具有370年历史的世界名校,是很多学子的梦想。大家都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做哈佛的学生?

  除了有聪明的头脑和优秀的成绩外,三位哈佛校友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要有“个人特点”。李劲特别解释说,所谓“个人特点”不是中国高校“特招”的那个概念,而是你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很看重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能显示出你具有巨大潜力的、独特而优异的品质。在那篇申请用的短文(Essay)中,要体现出你不同于其他人的品质。这个品质可能是你很有

领导力,可能是你很有爱心,可能是你很能在逆境中不屈服——总之,一定要体现出个人的特质。叶文斌(Bill Adams)在写短文的时候,就不回避自己可能是“足球队最差的队员”,但足球“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较重要,我对这个方面有比较大的兴趣,所以我对此很认真”。最后,他得以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和东亚文明。张俊妮则是在“一个灵感”的激发下,“好像讲故事一样”,从童年一直写到未来的目标,把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当作
散文
来完成”。同时,张俊妮博士也指出,如果念博士的话,就要看研究能力,看你在研究方面有没有哪个地方能体现你的特长。她说:“要能够把自己的优点很流畅地写出来。自己有什么好东西千万别藏着。”如果你是最好,就不要说自己是第二好。

  如何申请?

  对于如何申请哈佛大学并获得录取,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对此,三位哈佛校友也给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叶文斌(Bill Adams)发现,“很多中国大学生想出国,然后就随意申请,缺少方向感。有的人听说几个学校有名,或者认识的同学去了这些学校,所以就申请了,然后靠运气。”对于那些想出国

留学但方向感不是很强的同学,他建议“要做好你自己的研究,然后要想好你的方向,这样成功的机会就大多了。”李劲则发现有些同学对美国接受留学生的制度缺乏了解,因此建议先要搞清楚有关申请留学的基本情况和程序,特别是各个学校在学术方面的偏好和侧重点,不要盲目申请。张俊妮博士也指出:“要看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要知道自己特别想做的研究,要了解哪个教授是你想师从的,这样能够很好地明确你到底要不要去哈佛。问题不是我申请哈佛该怎么去办,而是要清楚自己是不是想要去哈佛,为什么选择哈佛。”

  读哈佛,那些难忘的回忆

  几年的学习生活,在三位哈佛校友的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李劲感受到了哈佛的多元化和宽容,“好像什么样的行为和方式都可以被理解和包容”,虽然有的同学带着年幼爱哭的孩子来上课,大家也很宽容,没有人抱怨。

  在学术方面,张俊妮对那种既严谨而又思想活跃的学术交流感受颇深:“那主要是鼓励你仔细思考问题,鼓励你从直觉上理解它。”李劲则从那种“相互激发、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小组学习方式(team work)中受益匪浅。他对在肯尼迪学院演讲厅中所聆听的一些著名人物的精彩演讲也记忆犹新。

  在紧张的课业之外,他们的课余生活也相当丰富。张俊妮“把时间分成一段一段的”,学习之外,郊游、滑雪,打保龄球,还组织论坛,跟人聊天,看电影,看话剧,参加“北桥诗社”;李劲则到附近学校去做志愿者,教海地难民的孩子们数学课,留下了“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体验”;叶文斌(Bill Adams)读本科的时候,一天是“1/4上课,1/4自习,1/4课外活动,1/4睡觉”,他参加了很多和音乐有关的活动。看来哈佛人全都是合理利用时间的好手。

  哈佛改变了人生

  叶文斌(Bill Adams)觉得,“哈佛让我对我自己的看法改变了。”上高中以前觉得自己比较聪明的他,上了哈佛以后,开始觉得“如果以后光靠聪明就没戏了”,他说,要发现自己的其他特点和朝新的方向发展,要提高综合能力。

  张俊妮也觉得哈佛对她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她不仅在学业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学到了开放的思维,学到了包容,体会到为人要善良、诚恳、直率,有公德心。

  对李劲来说,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两年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实现了他个人的价值。“它把我变成了我想做的那种人,从事国际发展工作使自己在事业上获得了一种满足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哈佛校友会这个平台,哈佛校友之间不仅相互激励,相互交流,更提倡重视关爱弱势人群的理念。校友会资助北京民工子弟学校,倡议对贫困家庭学生采取1+1的方式进行帮助。这种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凝聚力,也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正如李劲所说,很多人认为哈佛人属于“社会精英”,但我们常常提醒自己,所谓的“社会精英”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