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2008年鼠年岁末,当全球华人都在欢喜的准备过大年的时候,一个震惊美国和全球华人事件又降临在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008年秋季进入弗理工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朱海洋同学残忍的杀害了09年1月8日才入学的该校商学院研究生杨馨(Xin Yang,音译)。此后整个华人界一片震惊和感叹,大家纷纷猜测朱海洋同学的杀人动机和他可能由此获得的残酷徒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作为一个在海外的华人,我十分心痛,我不禁想问谁能帮助中国留学生解决很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朱海洋事件并不是华人留学生在国外第一次犯下的罪行,比如,1991年11月1日,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因误解学校对他存在歧视而开枪射杀三名教授、一名副校长和一名同样来自北京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此案至今仍在人们的心中留有阴影。还有不少这样的案例,都使我们既感震惊,又感心痛。留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的特点在于年纪都偏小,对待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对待困难的承受能力较差。不少留学生们甚至在高中就被家长送出国,却不知这些小同学的心志发展尚未成熟,父母虽可以为其准备大量的资金作为后备,但却无法给予在远方的儿女确实的心理安慰。
容易使留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导因素一般为以下几种:学习因素,经济因素,感情因素,文化差异因素等。国外的学习虽然辛苦,但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让人一天最多4个小时的睡眠这样的情况。除了这个学科本身的难度外,英语就是大家最头痛的问题。很多同学和家长都抱有这样一种心态,"先出国再学习英语"。
这种论调是非常错误的,设想一下,一个20岁的留学生来到国外,没有家人的呵护、人生地不熟、上课不能听懂老师的讲课、课下不能和同学交流、回到宿舍面对一大堆作业看不懂也不知如何下笔。这样的压力即使成年人也够消化一阵子,更何况心志尚为成熟、没有应对逆境经验的小留学生。
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两种极端的结果,抑或逃避、消沉、沮丧,每天都盼着快点结束这留学生涯回到父母温暖的怀抱;另一种极端就是激进,易怒,充满憎恨心理.反观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到了国外,适应环境的能力都较好,能更快融入社会,通俗的说就是"又会学又会玩" 所以我的建议是,英语够好了你再来!怎样才算够好?至少得问路问得明,听课听得懂,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曾经遇到一个留学生,连11月是November都要说成Eleven,一个简单的机场Check in手续都要重复若干次才能表达清。这样的同学以及同学的家长最好要考虑下目前是否自己出国的最好时机。家长也要适当的衡量孩子们是否具备在国外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的相信"送出国了就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