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三年级研究生张棚,通过学校的交换生项目,前往位于俄罗斯联邦鞑靼自治共和国首府——喀山市的喀山国立师范大学,度过了近一年的留学时光。他说,这段在伏尔加河畔的学习之旅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俄罗斯文化的窗户。
中国青年报:当地文化给你触动最深的是什么?
张棚:应该是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在喀山居民中,俄罗斯族人与鞑靼族的比例大致为1∶1。俄罗斯族人信奉东正教,鞑靼族信奉伊斯兰教,两个民族在宗教、文化、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都非常大,但他们相处得很融洽。在这里,你会看到清真寺与东正教教堂矗立在同一个广场上,极其和谐。
在我们学校宿舍里,俄罗斯族学生、鞑靼族学生以及留学生都混住在一起。在他们眼中,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习惯是理所当然的事。刚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中国留学生做饭时会煮猪肉。鞑靼族的同学并没有马上过来要求我们停下来,而是打开宿舍窗户,让味道尽量散去。我们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于是就等他们外出时再做有猪肉的饭。后来我问一位鞑靼族朋友当时为什么不马上制止我们,他的回答让我铭记至今。他说:“那是你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应该理解、尊重。”
中国青年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喀山有很多古迹吧?
张棚:我们宿舍后面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克里姆林宫(建于16世纪,形似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但规模略小——编者注),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去里面转上一圈,因为它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在俄罗斯,文化古迹几乎从不向公众收费或者只收取很少的费用。
中国青年报:当地对文化古迹保护得怎么样?
张棚:俄罗斯人非常重视历史文化。作为俄罗斯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之一(其他两座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编者注),喀山经济比较发达。但在喀山市内,最高建筑也就10层左右,你很少看到动辄几十层的摩天大楼。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建摩天大楼,而是因为克里姆林宫位于喀山市中心,为了让市民能时刻看到这个喀山市的精神象征,政府严禁在其周围建造高楼。
中国青年报:当地人对文化传统的重视,还有什么其他表现吗?
张棚:就拿芭蕾和歌剧来说,作为俄罗斯文化的象征,它们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尽管喀山有非常多的剧院,但想看一场芭蕾或者歌剧,还是需要提前一个月订票。
看芭蕾或歌剧演出时,观众无论老少都是盛装出席。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也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化上精致的妆。散场后,许多人会小心翼翼地换下好衣服,穿上自己平时的服装。
得益于政府对传统文化项目的大力资助,在当地欣赏一场高水平的芭蕾或歌剧演出,最贵票价折合人民币也就100元,我们学生票折合人民币才20元。大众化的票价,使当地民众可以更多地接触俄罗斯传统文化精髓。他们认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它们在群众中生根。
中国青年报:当地人民对中国的印象如何?
张棚:他们对中国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都非常赞叹。在俄罗斯,由于轻工业不是特别发达,中国的商品几乎随处可见,连旅游景点出售的工艺品的底座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标志。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感情非常深厚,特别是50岁左右的人。如果你在街上向他们问路,他们会热情地握着你的手带你去。我在圣彼得堡旅游时,有一次不小心碰到了头,需要包扎,就问一位阿姨怎么去医院。这位阿姨竟然亲自把我送到了医院,还生怕我和医生交流不畅,主动给医生解释,直到我的伤口包扎好,她才离开。直到现在,我还非常感动,感觉自己真是在他乡遇到了亲人。
中国青年报:他们的教育与我们国内有什么不同?
张棚:他们更鼓励学生质疑。刚到那里的时候,系主任给我们上课,他先提出一个问题并阐述观点,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与他辩论。结果,大多数中国同学都表示同意他的观点,他却反问我们:“为什么我说的就一定对呢?”他说,他教了几十年中国留学生,发现中国学生什么都好,就是最缺质疑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