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谨防留学误区 数理化不再是中国学生的制胜法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 19:41   申江服务导报

  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首届解放集团教育讲坛日前开讲,聚焦时下最热门教育话题:明天,“ 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首届解放集团教育讲坛,邀请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区代表宗明亚、渣打银行人力资源运营总监叶阿次、英国文化协会许珣、学美教育总裁张恒瑞、剑桥海归董玮颖等,分别从留学准备、留学与择校、留学与就业等诸多方面给出理性分析和指导。

  唐盛昌:孩子出国留学,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

  虽然上海中学是沪上培养中学留学生的“重要基地”,但唐校长依然认为,家长要对此“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能够慎重地做出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决定”。除却学业和经济上的顾虑,学生的世界观、家庭观也应被纳入考虑。在一些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的国家,无论孩子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孩子,都是有限责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和亲密程度也和传统中国家庭完全不一样。国外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文化是首先要独立,然后是有限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出国,家庭观、文化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到国外马上接受了西方的家庭观念,疏远了亲情关系,过年放假也都不回家。这时候,有的中国家长就会接受不了。还有些家长指望孩子既申请留学,又参加国内高考,这种希望也是不切实际的。

  宗明亚:留学要看学生的个人意愿,并非每个人都合适

  在考察一个学生是否具备留学的基本素质时,伯明翰大学中国区代表宗女士最重视学生个人意愿。在她看来,许多学生在接受面试时常把留学归因于父母的期望,这并不可取。是否能够出国留学,考量的是学生的成熟度和自我规划能力。

  国外的教学通常会比较重视对个体潜力的培养和挖掘,对于某些学有专长或是有明确志趣的学生而言,个人爱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自我规划明确,并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对为数众多的海外大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衡量,出国留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多数发展比较均衡的学生来说,即使总成绩较好,也未必能博得海外名校的青睐。为了留学之名放弃国内大学的录取,并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董玮颖:国外老师的“放手”教学,让初入大学的我很不适应

  作为优秀留学生代表,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董玮颖在学业上也经历了不小的考验。首先,中外学制并不能严密接轨。英国大学通常要求中国学生先参加预科班学习,然后才给以申请大学的资格。其次,国外大学在阅读和思考上,都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英国大学通常很少集中讲课,主要通过老师列出书单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方式,让她在很长时间内无所适从。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出国读书非但不能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逃离繁重的课业压力,反而海量的阅读要求和两周一篇论文的写作量,会让刚刚攻克语言关的中国学生苦不堪言。如果没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教授联系,习惯了“授予式”课堂的留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掉队,越来越难跟上教学步伐。

  叶阿次:留学经历并不是进入外企的敲门砖

  在两家知名外企从事过人力资源工作的资深人力资源总监叶阿次先生认为:有一个海外留学经历,对外企用人来说是一个因素,但不是绝对性因素,甚至不能算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出国经历带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个学位、一张文凭,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是否锻炼了个人独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这才是企业用人时真正重视的。而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一定要通过留学获得。如果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经济上也比较宽裕,留学可以成为一个选择,但这并不是“护身符”或者“敲门砖”。在留学生日益增多的今天,无论是回国就业还是希望留在海外都要经历激烈的竞争。海外名校毕业,就业起点可能会较高,但也不是绝对的。尤其是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名校背景会越来越被忽略。公司最终重视的还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合作意愿。

  熊丙奇:留学的5个“误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先生认为:虽然留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误区”。第一,留学的高投入会带给学生个人乃至整个家庭很大压力,在求职方面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第二,对自理能力和规划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留学往往会得不偿失。第三,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通过改换教育体制而获得成绩提升或个人发展是不现实的。第四,如今在国外留学的队伍中,据统计至少一半是低端留学,即国内上不了好大学,然后只能留学。第五,现在不少留学规划很仓促,出国只是高考落榜后的“下策”,留学把孩子和家长间的关系变成简单的分数关系,失去了家庭教育。

  张恒瑞:数理化不再是中国学生的制胜法宝

  学美教育总裁张恒瑞先生毕业于耶鲁大学,结合自身经历,他指出:以往常有人认为“美国学生普遍数理化能力低下,中国留学生必定占尽先机”,这种观点是靠不住的。虽然在计时考试中,中国学生常有出色表现,中国初等教育中理科的深度和超前度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但这只能培养解题“熟练工”,并不意味着中国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就远超海外学生。在美国大学中,考试通常是以不计时的课程论文形式进行的,重在考核学生自主利用资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学生通常并不占优势。

  许珣:留学英国,先了解学制差异

  针对英国大学不接受中国高中生申请这一问题,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官员许珣女士从中英学制差异方面给出了专业回答。许女士指出:在英国,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初等和中等阶段属于义务教育,是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教育资源和英语、数学等基础技能。在法定成年16岁之后,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是读书还是马上开始工作。中国的高中教育,相当于英国的延续教育阶段,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学术类,一个是职业类。学术类中包含大家耳熟能详的A—LEVEL(即预科)类似于中国高中阶段的学制。这个时候,学生更多会从专业角度出发,规划个人发展,而科学、艺术、人文学科的分类也已经出现了。因此,英国大学不接受中国高中生的申请,而会要求学生先进行预科班的学习。(王苑苑 邱之盈 陈征)

  【语摘

  第一个准备,要澄清自己送孩子出去,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期望值是什么?

  ——唐盛昌

  留学其实不应该是家长做的决定,留学应该是孩子自己的意识。

  ——宗明亚

  从统计学来看,能否就职外企,“海龟”、“土鳖” 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叶阿次

  不要用身份来鉴定人才,要打破学历社会,建立能力社会,让人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熊丙奇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