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侨报》报道,在日益庞大的海归队伍中,有不少人毕业自海外知名院校,头顶名校光环的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学历当成万能的应聘“敲门砖”,而是努力寻找或规划着与自己专业对口、适合长远发展的职业道路。
牛津硕士毕业即返华 直奔国企如鱼得水
“看重高福利,外企工作太辛苦”
孟欣怡(化名)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她说,“像北大、清华、人大的本科生毕业后,在选择出路时,都有一个‘潜规则’,即第一梯队的高材生基本选择出国,出国没指望再选择读研。”遵循这一“潜规则”,作为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孟欣怡也申请了美英等名校,由于美国申请比较晚,所以当她收到英国牛津大学统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后,就毫不犹豫地欣然前往了。她说,“我选择去英国读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时短,只需要一年,而且学历也被美国承认,如果还想继续深造,毕业后可以到美国读博。”
北京《京华时报》29日报道,海外的留学生活没有让孟欣怡有太多不适应。她说,“因为研究生选择的也是我的‘老本行’——统计,所以课程中涉及最多的方程式与中国很相近,再加上英国对理工科专业的语言要求不像文科专业那么高,所以语言交流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硕士毕业后,孟欣怡选择返华就业,“既然选择最省时的方式,就要让它发挥最大作用!”她说。对于工作的选择,孟欣怡目标明确,直接瞄准大型国企,“我看中它的高福利,外企工作太辛苦,每天几乎要工作10个小时,我吃不消。”
孟欣怡还认为,“出国留学只是一种人生经历,我只是希望一次到位,省得工作以后还要在职读研,那样太辛苦了。我并没有想凭借留学的经历,去找一份能挣很多钱的工作。而且,目前我所在的机构有不少各国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我在这里如鱼得水,没有什么优越感”。
大材小用?斯坦福硕士办公室打杂
“就业形势严峻,高起点机会多”
刘楚青(化名)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专业,硕士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选择马上返华找工作。目前就职于北京某大学,在学校办公室工作。
在外人来看,斯坦福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做“本科生都能胜任”的工作,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但刘楚青和其父母并不这么认为。父母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回到中国,留在家人身边。而楚青也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同时不想承担太大压力。
作为刘楚青父母的朋友,32岁的姜先生也持同样的想法,“虽然现在是做办公室工作,但以后可以向其它方向发展”。拥有10年职场经历的他认为,目前大陆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能在该大学工作已有很高的起点,以后的选择也会很多,“谁说名校毕业生就业就一定要出类拔萃”?
少人脉 悉尼大学传媒人难找对口工作
“想返华发展一定趁早,越晚回来越不值钱!”
刘雯珺(化名)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北大读法学硕士,原本在法院开始了实习工作的她,却意外得到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交流的机会。雯珺说,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她还是选择了留学之路。
语言是雯珺在留学期间最大的障碍,“尽管读了半年预科,但上课时还是听不懂,只能在课后开小灶。最可怕的是做演讲,连日常用语都说不利落,还要把专业的东西说明白,真是件很困难的事。”
毕业后回到中国的雯珺,刚好赶上金融危机,很多外企都不招人,但她仍旧坚持自己的原则,“首先是与法律相关,其次是能用上日语,好不容易把日语拿下,不能浪费了!”雯珺的坚持等来了结果,一家专门为日本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录用了雯珺。但是留学的经历并成为她直接晋升为律师的捷径,雯珺说,“成为律师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律师资格证,这个我在留学前已经拿到了,另一个是一年的实习经历。虽然我在日本有过实习经历,但中国并不认可,所以只能从头做起,先担任律师助理。”对于这样的安排,雯珺并没有什么不平衡,“我的同学中约有1/4选择返华就业,在这些人中,我算是幸运的,能被日本公司录取,不至于荒废日语,专业又对口,我已经很满意了!”
从爱丁堡到华尔街 频繁跳槽游历人生
“人生要不断学习,不能出国镀金回来吃老本”
从北京语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杨晓楠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就读社会学,获硕士学位。2004年初,杨晓楠回到中国,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起初,她应聘上海某英语培训学校做教师,2005年去韩国做中英文教师。2007年到北京,2008年至今就职于华尔街英语。
“海外名校毕业生”的光环能带来什么?她认真想了想,“好像也没什么不一样”。求职时,名校背景在简历筛选时有“一定的帮助”。在工作中,名校留学生的眼界可能更开阔些。但她认为,就算没有出国经历的人,只要拥有上进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照样非常出色,“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要只是出国镀金,回来吃老本”。
她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人总带着优越感去找工作,是不会很成功的,“归国留学后最初的工作还是要平稳一些、现实一些。”
经过几年的职场锻炼,杨晓楠觉得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前的经历就像一个游历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人生”。
名校生综合能力更被看重
某外企人力资源经理谷女士认为:名校只是块敲门砖。
首先,“名校”的牌子在简历筛选阶段比较占优势,它能使应聘者脱颖而出。但在面试时,名校毕业生则要吃亏些。由于面试官会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如果应聘者无法达到面试官的期望,难免会让对方感到失望。
其次,在工作中,名校毕业生并不是百分百突出,表现优秀和一般的员工各占一半。究其原因,一是和面试时一样,主管的期望值会较高;二是毕业生的个人原因。在工作领域,主要是考查个人综合能力,学生时代则更注重学习能力、抗压力等,刚刚跨入社会的许多留学生在待人处世、沟通协调等方面没有经验,或许有些人习惯于以前的“竞争”,不太适应团队合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