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90后海归回国 “放养”改“圈养”(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 14:16   荆楚网-楚天金报
面对镜头,“小海归”们很乐于表现自己面对镜头,“小海归”们很乐于表现自己

  每一年,江城的中小学都会转入一些令人瞩目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或学习需要出国,随行的他们也获得了国外求学的经历,见多识广,能说一口地道的外语是他们的共性,这些孩子被称为“校园小海归”,他们多集中在高校附属学校、科研单位子弟中小学、外国语学校、经济开发区的中小学里。

  在旁人看来,这些见多识广的“小海归”无疑是幸运的,但当重返国内的校园,他们的融合路走来似乎并不那么轻松……

  A、“小海归”初现“回流潮”

  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数年前,武汉大学一名教授去非洲国家津巴布韦交流学习半年,她想方设法带上了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在旁人看来,津巴布韦经济落后,完全没有必要带着孩子去“受苦”,但这名母亲没有改变主意。半年后,她和孩子回来了,与半年前相比,孩子变得开朗自信,能用英语与人对话,而那片大陆的美景也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让孩子出国见见世面,是不少小海归家长的最初愿望。不过,孩子在国外的生活和求学费用却不是个小数字,很多都是由家长们自己承担的。他们在国外节衣缩食,日子过得并不光鲜。看到孩子每天在进步,家长们的苦累也就烟消云散了。这些小海归在归国前,分布很广,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他们在国外呆的时间从半年到七八年不等。据了解,校园小海归多集中在高校附属学校、科研单位子弟中小学、外国语学校、经济开发区的中小学里。目前,武大附校(包括附小和附中)就有百余名小海归。

  小海归选择回归国内校园,有的是因为家长结束了在国外的工作或是学习归国;有的则是家长在比对国内国外的基础教育后,深感国内的基础教育比国外学得扎实,于是选择让孩子回流,接受国内基础教育,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将来的出国深造打好底子,据称这样的情况正越来越多。

  B、国内外学校大不同

  亲身体验国内外不同的教育模式,“小海归”们有何感触?日前,记者在武大外校采访时,“小海归”的回答是:总的来说,国内的教育重视理论基础,国外的教育更看重实践。

  1.国外学习“很轻松”

  黄雪瑶和黄小瑶是一对姊妹花,姐姐读初三,妹妹读初二。在回汉就读前,他们已经在加拿大的小学校园呆了四年。回首四年的加拿大学习,姊妹俩异口同声:“很轻松!”

  黄雪瑶告诉记者,加拿大小学生的活动特别多,学校很看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平时的作业要么是查资料完成论文,要么是到校外进行实践(如话题调查),或者学生们分组完成一项课题的研究。总之不是让学生们放学后回家,趴在桌上写作业。

  黄小瑶说,在加拿大时她完成的不少作业都让她印象深刻:比如去社区捡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年底时领回饼干,到街头去卖。“我的胆子就是在卖饼干的过程中练出来的。”小瑶说。

  正因为加拿大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不多,姊妹俩回到家有时间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学习中文和算术。有如此基础后,姊妹俩回到国内校园,面对高节奏的学习进度,她们居然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成绩也进入了班上前几名。

  这对小姐妹告诉记者,她们的妈妈很看重国内的基础教育,“她认为国内教的理论知识丰富,有广度和深度,能够让人学得更加扎实。她老是说,一些在国内数学一般的中国孩子去了国外,往往会被当作是数学天才。”正因为如此,这位母亲在加拿大一拿到‘绿卡’,便带着两个女儿转校回国,一天也没多呆。她的想法是让女儿们在国内读完基础教育,将来再出国读大学。

  “国内的学习有点辛苦,但妈妈的考虑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两个女孩说。特别是即将面临中考的雪瑶,总是感觉学得还不够多,她希望抓紧时间多学些,考上一所省示范高中。

  2.体育在美国是主科

  就读于初三的卡子彤是个混血儿,母亲是中国台湾人。三年前卡子彤从美国来到国内,就读于武大外校。一个学期后,他就能够自如地运用中文交流了。在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卡子彤的语文考了90多分(满分为120分),“比有些一直在国内的同学还要高,成绩还算可以吧!”卡子彤昂头笑着,有着“小海归”典型的自信。

  卡子彤才15岁,却已经是个大高个儿了。他说在美国读书时学过游泳、橄榄球、篮球和棒球。他还记得橄榄球教练对他的“折磨”,“以前很恨他,不过现在想起来觉得他挺可爱的,不是他,我的橄榄球不会打得那么好”。

  在卡子彤看来,体育是美国学校的一门主科,甚至比英语、数学都重要。来到国内后,爱好体育锻炼的卡子彤有点“憋屈”:学习时间明显延长,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大为减少了,一时间曾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的这种感受也引起了其他小海归的共鸣。

  得知国内中小学因为担心学生受意外伤害,不敢让学生们加大锻炼时,卡子彤显得很不解:锻炼中受伤很常见啊,在美国的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保险,另外学校体育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得非常好,所以学生们能够放心地强壮体魄。

  3.个人兴趣在学业压力下搁浅

  今年9月份,郭思睿回到武汉,之前他在美国已经上了一年的初一。回到武汉后,他发现自己在理科方面欠缺太多,于是在家长的安排下,又从初一读起。

  谈到在美国学习最大的收获,郭思睿说就是发现了自己的科学兴趣。他记得妈妈一次带他去黄石国家地理公园,他被自然界的奇迹震撼了,他太想揭开其中的自然奥妙了。随后,郭思睿惊喜地发现学校图书馆里有大量科学藏书,他如饥似渴地投入进去,汲取着书中的营养。郭思睿说,因为美国的课后作业很少,有大量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回到武汉后,郭思睿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课堂上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太少,找不到前沿的科普读物,他不知道自己对科学的兴趣是否要暂搁?他坦言有点不舍。

  4.从“放养”到“圈养”

  国外的学习由于没有压力,家长对小海归们几乎是“不管不问”,上学放学不送,作业从不插手,不操心孩子的吃穿,孩子的身心完全处于“放养”的状态。

  回到国内后,由于孩子学习压力陡增,家长们不得不开始操心起来。有的小海归感到不习惯,没有家长的帮助,很难独立完成颇有难度的家庭作业。 “我还是喜欢家长不怎么管我的感觉。”初二女生熊抚月曾在美国读过一年小学,刚从美国回国那阵子,看到不少同学由家长送来接去,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背书包、拿早餐,她觉得很别扭。在美国呆了一年,小妮子已经能够自理了。记者同这些年龄不大的孩子交流时,已经能够感觉到他们的独立和自主。

  C、融合之路不平坦

  回到国内的学校,小海归们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更多地体现在学习上,语文、数学成了他们最头疼的科目。

  1.学习容易两极分化

  在不少小海归看来,国内的学习强度和难度大幅提升,数学所学的知识可谓高深难懂;语文的写作文成了最怕的作业——怎么也凑不齐要求达到的字数,错别字也多。在经历了国外的轻松学习后,小海归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不少带过小海归的教师坦言,在国内外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的转换中,小海归们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学生在经历了短暂的波折后,成功过渡,很快融入到国内的学习氛围中,以自己擅长思维的特长提升了学习效率,比如今年武大附中的高考文科 “状元”陈依达考了590多分,她就是小海归。有一些小海归归国后,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心理,无法融入到校园学习,长期处于一种失落的状态,海归的优势和自信也被磨灭。

  对此,武大外校校长苏荣军说,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升,中小学校园中的小海归在增加,学校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对小海归们在融合阶段不做过多的学科要求,并要求教师对他们倾入更多的关注,让他们能够平稳过渡。

  2.在课堂上不那么“听话”

  在采访小海归时,他们给记者同样的感受:自信、开朗、坦诚,有着他们这个年纪段该有的朝气和阳光。对此,武大附中教师胡亚红、黄旭华颇为认同,他们接触的小海归都比较有个性,虽然成绩并不是在年级里拔尖的,但他们身上流露出的自信是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曾有的。“让我试试吧”是他们的口头禅,其他孩子不敢轻易接手的事,他们总是乐于尝试,哪怕结果并不被看好。这些孩子很少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的思维不拘一格,课堂上经常会提出一些令老师不知如何作答的问题。有的问题很新奇,显示出这些孩子独特、创新的思维方式。

  通过国外的社交功课,不少小海归能够自如地与人打交道。他们与人交往坦诚,不绕弯子,很善于找话题。对于老师,他们不愿意去敬畏,而更愿意将老师当作朋友平等对待。(记者:赵莉 通讯员:胡培荣)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