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南科大留学“三方对话”:教育需要多样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3日 11:02   新浪教育

  2011年6月,“高考”、“南科大”与“留学”一跃成为了夏季的火热话题。这三个词汇似乎有些水火不容,却被同一样事物连接在一起——教育。每一种教育模式的诞生,都有它的理由,高考为何而来?南京科技大学为何而建?留学热潮为何而起?这其中的原因,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知识改变人生,高考的初衷实现了吗?

  【高考历史回顾】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7年,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8年,恢复后的第一场高考, 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

  2008年,教育部在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辽宁6个省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试点改革

  2011年,高考总人数933万,预计录取率为72.3%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高考1977》

  电影《高考1977》的上映,引起了不少长辈们的关注,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一刻,为中国这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也拉开了高考演变至今的序幕。

  当一些50多岁的父亲母亲提起当年的那场高考热,有的只是怀念和稍许感概。而如今,提起高考这个词,学生们更多的是排斥和怨言。从“知识改变人生”,到如今的“分数改变人生”,高考的意义似乎变得暧昧不明。

  其实高考制度的产生,本意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平等地参与竞争。在高考的考场上,面对同一份考卷,无关贫富、权势,学生都是以分数线这个简单的标准来做评判。不可否认的是,通过高考,无数的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而,高考也造成了教育模式过多转向“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在国外,高中就如同我们的大学,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特长去发展;反之,国外的大学却像是我们的高中,在学业上一丝不苟,最终的毕业才是对优秀学子的选拔。也正是这个反差,造成了如今“高考”与“留学”两者间的“对立”局面。

  一位经历过高考的学生说:“曾认为高考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但真正走过高考,面对自己的努力付出和收获时我才懂高考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它虽然很片面,但毕竟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人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是一个阶梯。”我们还是相信,高考是学校筛选学生以及学生挑选未来之路的好方法,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将教育从应试的边缘拉回,好好思考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一所没有文凭的大学,放弃高考,路在何方?

  【南科大事件指引】

  南方科技大学,一所从计划筹建到现在不超过5年,仅拥有40余名学生的大学。南科大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模式,旨在将学校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的小规模、高品质研究型大学。2011年6月,南科大首批入学的45名学生全部放弃高考,在选择了这所没有文凭的大学之后,学生们的将来会何去何从,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

  “那些曾说要和我一起奋斗的人,后来都走了。真正理解我的,正是这些孩子。”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以教育改革为名,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口中的“奋斗”是要让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他口中的“理解”是学生们追逐了自身的理想而选择南科大。

  2010年7月11日,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院士被授予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也许正因为接受过国外教育的模式,朱清时才愿意走出第一步,接手南科大的首次“改革大招生”。在首次招生的45名学生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19岁,他们中有高材生,有神童,也有富家子弟。毕业于浙江乐清中学的赵宇君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有足够实力考上重点大学的赵宇君,他的班主任如此评价道:“我很欣赏这样的学生,但在国内上一般的大学,可能会不太适应,要么出国留学,否则南科大最适合他”。在这45名学生毅然拒绝高考后,朱清时说,学生的拒考并非否定高考,教育制度本该百花齐放,学生的做法正是代表了南科大的态度。

  伴随着原定规划中四位教授的离开,以及一名学生的退学,南科大的改革之路能否顺利进行?学生们的选择又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我们尚未能解答。无论如何,南科大的初衷是将学生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学术自由至上与大胆创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的里程碑上,南科大无疑刻上了意义非凡的一笔。

  留洋强国,留学是挑战还是逃避?

  【留学热潮涌现】

  回首200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2.93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了27.5%;而2010年,中国留学市场又一路“高奏凯歌”,出国留学总人数已突破28万人。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现,2010年高考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数量不少于20万人。如今,留学已经成为国内优秀考生的一大选择,被称为高考的第二志愿。

  “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才。”

  ——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学生容闳

  1850年22岁的容闳考入耶鲁学院,成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的中国人。1854年容闳获文学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投身于洋务运动,并向丁日昌提交“条陈四则”,认为“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才”。1870年,经丁日昌提议,曾国藩、李鸿章采纳了容闳的留学计划。

  而如今的“留洋”,俨然成为了一种自由的选择,除了国家公费派出的学生,渴望出国深造的学子也能够自主申请各大世界名校。2011年6月25日,第十届国际教育展(杭州站)的开幕吸引了上千学生和家长前往现场,在来自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名校招生下,学生们的留学之路也更加广泛。而在这些怀有留学梦的学生中,最大的主力军正是刚结束了高考的年轻学子们。

  面对教育展如此高的人气,施强留学管理中心总经理顾晓倩表示:“留学之所以日益火爆,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和家长们都很明白国外有什么。海外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以及学术研究三者之间有一个平衡,当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国内的教育模式时,想要去海外追寻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这一想法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在如今越来越广的渠道下,国外的教育模式会被更多人接受,留学也会逐渐成为教育中普遍的一环”。在被问及学生高中毕业后留学是否是为了逃避高考的压力时,顾晓倩表示,留学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压力并不比高考小,不管学生是选择高考还是留学,都需要付出很多,这其中的回报都是相应的。

  高三学生虞维东今年并未参加高考,而是选择了在施强国际·留学预科学习,他早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去英国深造学习。就在火热的高考季,虞维东终于收到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实现了自己定下的诺言。但是这其中,即便没有高考生冲刺高考时的那段“痛苦”经历,也不能否认在追逐留学梦想时学生所付出的点点滴滴。接下来,他将会和每一位留学生一样,接受留学这一巨大的挑战。

  有学生选择了高考,努力用学习成绩为开拓自己的未来;有学生选择了南科大,渴望见证教育的改革;有学生选择了留学,追逐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样的教育制度诞生,无论走哪一条路,选择哪一种教育,求学的脚步不会停歇。(通讯员:徐晨)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留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