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情故事:地震后在日华侨的“第二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9日 13:5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8日电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311东日本大地震已经发生4个月了。虽然其后出现的核泄漏,特别是日本政局混乱闹剧频出的人祸加深了灾难的级数,但即使是史无前例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本身已足以改变很多人的人生命运和生命轨迹。与经历了大灾大难的日本社会一样,在日华人的生存观、价值观、人生设计、生活模式也在灾后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记者通过采访在日华侨华人,试图从父母、自身、孩子等三种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记录并追踪正在发生的变化。

  放下烦恼 拥抱自然

  在一些华人朋友的心中,有许多因为地震与核事故引起的烦恼。有的因为地震带来的不景气公司生意不好,有的担心食品和饮水的安全,有的则因为所在地区“液体化”,房屋受损一筹莫展……

  面对这些烦恼,有一些华人走向大自然,希望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忘却烦恼,抚慰心灵。

  在华人社会中,有一个叫做“朱圈”的朋友圈子。只因领头人是气功老师朱刚,这个圈子就自然被称为了“朱圈”。朱刚是一位热爱生活,珍爱朋友的人,他总是不惜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热心地将朋友们召集到一处,让大家吃喝畅谈。由于他的宅心仁厚和生性热诚,多年来,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信赖他的朋友们。一个无政府无纪律,更没有利益冲突和矛盾争执的“朱圈”,始终温情地存在。

  最近,这个圈子还衍生出了爬山小圈子,据说每周都要爬。

  游山玩水,亲近自然,是陶冶性情,开放胸怀之绝好方式。而他们的爬山还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食”也占很重要位置,甚至吸引着人们攀登。“朱圈”中的小丽便这样说:“云山雾罩中的百家菜让人流连忘返呀!没上山顶的‘猪友’们只能是羡慕啦。建议下次登山之前,各家先报菜单,想吃者,登山!”

  另一位热爱爬山,自称“白相指导”的朱炎则介绍道:“既然大家满足于爬山带来的锻炼身体,陶冶性情,增进友情的好处,也陶醉于让大家品尝美食赚取如潮赞扬,在澡堂里开设做点心课程而勾起不寻常的食欲,那何不常去?本人只要有时间,每周末都想去山上走一走。一起去踏遍东京周边的群山,岂不快哉?不指望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有朋同乐,足矣。”

  如果认为爬山者都是非常擅长于运动的健将,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爬山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很专业地去爬,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你也可以很业余地爬,享受挑战自我的喜悦。

  7月3日,“朱圈”的爬山圈子爬上了大雄山。由于大家体力不一,准备各异,所以有人爬到山顶,有人半途下山,但彼此呼应,都乐陶陶而归。圈友竹林子这样说他们的这次爬山:“前次登山有穿时装的,这次登山有穿拖鞋的。只见那穿拖鞋的少女,一头秀发,一条长裙,转眼间和我们拉开了距离,消失在林海。走了两个时辰,大部队形成了几个小分队,与天斗与地斗,不与大山斗,有几个圈友见好就收,就地占领了下高地。朱友向日葵和竹林子有些力不从心,合计著:下高地已有军占领,上高地得手困难,我们争取中高地。

  同样是爬山,另有一位华人女性王令琼,就是一位高手了。她住在神奈川,每周都上山。就以大雄山来说,她是一路走上去如同散步,面不改色心不跳,上去吃了饭团子,直接下山。她也很喜欢召集朋友们去爬山。因为“进到山里,能让人忘记烦恼”。记者生平第一次爬山,便是跟着她去。由于考虑到初学者体力问题,她将路线设计得可进可退,保证没有人掉队。目前,她依然是呼朋唤友,每周上山。

  其实,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但是,放下绕身俗务,去山水间寻找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是开放胸襟的好时机。

  地震之后,旅日华人更感世间无常,更懂得感谢所拥有的生命和生活。日日陷于案牍劳形或追逐名利,不如舍下缠绕的欲望和俗务而去拥抱自然与朋友,享受人生。

  身在异乡别忘“常回家看看”

  在3.11东日本大地震、海啸、核事故之后,总有一种声音让人“归心似箭”。

  家住千代田区的木下晓阳说,地震过后才3天,他弟弟打电话告诉他,爸妈说:让你回家看看。随后,返乡的机票就寄到他东京的住所。当时正是一票难求。

  当收到国内父母寄来的返乡机票后,叫人又敬又痛!世间有一种无私的爱叫母爱。

  木下晓阳原名李晓阳,老家在湖南长沙。当他带着妻子儿女一家五口回家省亲之后,他说让他想起以前很熟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现在,每当想起这首歌,他的眼睛就会湿润,做儿女的常年生活在异国他乡,一转眼回家父母都老了,看着他们满头的白发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给予他们的关怀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木下晓阳的母亲今年刚好80大寿,他原本已经做好打算,一家人利用孩子们暑假期间返乡探亲,没想到一场地震将行程提前,真是世事难料啊。木下晓阳说,他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等我有了时间,我就带爸妈去旅游。但你是否想过,等你有时间了,你的父母还能走得动吗?

  木下晓阳十分感慨地说,人到中年,既是家庭的支柱,也是社会的脊梁。这个年龄的人,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左手是家庭,右手是事业,有着太多的责任与义务,有着太多的工作与应酬。这种感觉让身在异国他乡的你感到沉重,感到角色的叠加,感到不能逃避的压力。

  在家呆了半个月,80多岁的父母亲将他们一家送到机场。木下晓阳说他偷眼看见母亲满目泪光,但是又假装没看见,因为他也快忍不住要流泪了。于是头也不回,趁泪还没流出眼眶之前,消失在父母亲的视线里。已经上小学的小女儿悄悄地跟他说,爸爸,暑假我还想去看爷爷奶奶。

  木下晓阳说,如果可能,请常回家看看,以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终生遗憾。

  家住足立区的姜大力,暑假期间将携带妻子儿女回老家青岛。他说:地震过后,家里特别挂念他们,刚开始几乎是每天一个电话,现在也是每周二三个电话,虽然当时没有回国“避难”,看来还是要回去看看,才能让父母放心。

  他在网络上了解到,常回家看看可为父母延寿。据美国老年医学会一项研究表明,在15年里得到儿女生活上和精神上帮助的老年人,与得不到这种帮助的老年人相比,其死亡的可能性减少了20%。年迈父母的健康与子女平时抽空常回家看看,保持挚爱关系成正比。只有和父母保持这种挚爱关系,才能延长父母的寿命。

  乡愁,是海外游子恒久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他的作品中把乡愁比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姜大力说,每个人都会长大,渐渐远离父母的视线,一年中留给父母的时间却是少了又少。在父母年岁渐渐变老,孤独又望眼欲穿地想念你的时候,你在那里?你还有多少时间能陪陪他们?所以,对父母最好的关爱,是有空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从点滴小事做起,帮助爸爸妈妈洗洗衣服刷刷碗。

  孩子的未来被重新规划

  明石先生是归国残留孤儿家属,一家人回到日本日久,全部都取得了日本国籍,不过生活方式还是相当中国化。近两年,儿子一家相继添了两岁的孙女和一岁的孙儿,三代同堂,其乐融融。不过,311大地震海啸和其后的核泄漏事件,打乱了祥和平稳的家族生活。当然,幼小的孩子的处境是首先被考虑的。

  受到核污染阴影的笼罩,明石家老两口在地震之后就带着小孙女、小孙子回了中国老家。儿子在日本工作走不了,但孩子能走就走,为了防患于未然。灾害发生迄今四个月了,明石老人回过日本两次,主要是来拿一些东西,看看情况,但孩子决不带回日本。日本政府对核污染问题没有发表终结宣言,社会上各种传言依然不胫而走,让明石老人听了心有余悸,难以判断。为此,他已做好了中长期的打算,欲把宝贝孙女孙儿放在中国,甚至不惜让他们在中国度过童年。

  罗女士家的小女儿生在日本、长在日本,今年已是高中一年生了,和普通的日本高中生完全一样。罗女士本来想安排小女儿象姐姐一样,高中毕业后也去美国留学,然后回日本工作。但小女儿从小受到宠爱,习惯了日本,也喜欢日本,自己未必愿意离开家离开日本。对此,父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无论去美国还是留在日本,都是可行的选择。但是,311大地震和核污染事件发生后,留在日本已经不成为选项了,安排孩子回中国读大学成为最新选择。

  罗女士表示,本来想着女孩子在日本读书工作,过平静的生活,有安稳的人生,也不错。但大地震对我们促动很大,也成为了改变孩子人生设计的一个契机。小女儿生在日本,长在日本,一直接受日本式教育,即使今后从日本的大学毕业,也没有特长没有优势,在国际化环境中会缺乏竞争力。大地震以后,感觉日本政局很乱,社会复兴缓慢,在未来几年里难以摆脱低潮期。与其这样在日本耗着,不如让孩子回中国去上大学,接受一下中国的教育,换换环境,改变思想,获得另外一种生存能力。如果以后再回日本,也能较同龄人有所特长。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走向,大地震前的设想是一美国、二日本,但震后的重新规划是首选中国、其次美国,日本已经不成为选项了。罗女士注意到,中国政府近来把海外华侨的孩子列为“华侨生”,可与港澳台胞一样对待,在报考大学入读名校方面有优惠政策,这让他们安排孩子回国就读的信心更足了。

  罗女士一家来日20年,在日本拥有自己的事业,但近来把人生和事业向中国转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她说:地震之后,孩子自己也意识到回中国读大学也许对今后的人生更有利。孩子的走向对父母是由牵引力的,我们也在考虑回中国能干些什么,不一定非在日本这一条船上。

  据悉,比罗女士的女儿更小的华侨华人孩子在震后由父母安排回国的为数不少,这在中华学校和社会性的中文补习学校中成为一道风景。不少原来在日本读中学或小学的华人孩子,或回国,或转学,至今未回。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到底是让孩子接受中国教育还是日本教育,孩子的未来究竟是定位在中国还是日本,或其他地方,正困扰着不少华人家长。而311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客观上成为了一个顺水推舟的理由和契机,坚定了不少华人家长的决心。孩子的未来需要重新规划,这种变化倾向正在渗透、传染、扩散、蔓延。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日本 震后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