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长需警惕华人小留学生海外遭遇文化休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7日 11:32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对于近十年来中国小留学生日益增多,在语言教学第一线的人士和心理临床专家都感触深刻,认为小留学生各有优势和劣势,总体比起老一辈留学生,缺乏奋斗的精神,并提醒家长在出国前除了给孩子物质上的支持,心理和文化上的准备也必不可少,应主动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近十年以来,中国高中留学生快速增加,人数约占亚裔学生的一半。由于美国留学(微博)政策的开放,现在的大陆高中生直接持F-1学生签证出来,不像早期还得先申请J-1访问学者签证出来,来美后再转成F-1签证。这些学生的优势在于能迅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最新电子产品,吸收能力很快;劣势则在于缺乏奋斗精神,不太懂得待人接物,喜欢抱怨投诉;而有些人出来念书完全是奉父母之命,会出现懒惰、不上课、迟到等现象。

  专家认为,其实“这些孩子也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能否自觉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从留学生选择专业来看,明显从过去的理工专业转向商科,而学生之间虽然奢侈一族不占多数,但讲究名牌服饰还是较为普遍。

  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医师范晓舵则将小留学生在面对文化冲击时的心理调适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不少他所接触的小留学生患者都是在第二阶段文化休克中出现问题。其中,第一阶段为蜜月期,主要指新来美国的头三个月,通常学生都会非常兴奋,而且从申请到接待都是中介公司一条龙服务,家长们还会组团来看学校;然而到了三个月至六个月阶段,进入文化休克的学生们则会感到较强的孤独感,语言和人际交流都出现困难,容易生气,打电话向父母哭诉,不少学生会停留在这个阶段久久无法出来,严重者还会出现虚幻状态,需要接受住院治疗。

  范晓舵表示,一般文化休克后学生会进入调整阶段,主要指来美后的6至12个月,开始脚踏实地面对和解决生活学习的基本问题;第四阶段为平稳期,学生已比较能自如地面对自身和西方的文化。

  对于华人小留学生常出现的文化困扰,范晓舵指出主要呈现在交朋友和老师互动等人际关系层面,在美国,朋友间关系相对独立,重视个人隐私;而华人则习惯依赖于朋友,这种差异性容易让小留学生受挫,有的人甚至选择放弃;还有就是和老师间的互动,在中国,老师多被视为师长的权威角色,所以来到美国以后,有学生生活中遇到麻烦也习惯找老师帮忙,比如有个华人学生和房东发生矛盾,以为找教授帮忙就能解决,教授婉言谢绝后,该学生又误会应该给教授送礼,结果让美国教授大为困惑。

  范晓舵提醒家长,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用钱解决,出国前想一想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好心理和文化上的准备,因为即使是出生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是让孩子上名校还是顺应孩子兴趣发展也是在美华人家长所面临的课题,更何况是刚来美国的小留学生;家长应该在选择学校时,就了解是否有相应配套支持国际留学生心理、生活和文化的服务,同时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从文化、生活和思维习惯上了解中西的不同,不要彻底成为“空降部队”,落地后摸不着头绪。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美国 留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