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在决定是否留学(微博)时,最为顾虑的就是距离———相隔重洋,年少气盛,一掷万金,太让人不放心了!如果最终决定了留学,家长到底是“眼不见为净”还是亦步亦趋当起陪读父母?留学专家建议,孩子留学应该有家长陪伴,但这个“陪伴”并非简单的陪伴。
课程1
学业规划辅导
行前多沟通 信息要同步
案例1:马女士的儿子在广州某重点中学读初中,喜欢美式课堂的学习模式。是不是该让他出国留学?马女士花了大量时间与孩子沟通,得知孩子想去美国(微博),并对游泳、水球运动有浓厚兴趣后,通过中介、美国朋友推荐,为孩子选择了美国加州的某私立高中就读。孩子入读后不久,就加入了学校水球队,并很快适应了当地学习、生活。在申请大学之前,马女士也带孩子跑遍了各大院校,了解各校的生活、学习氛围,从而进行选择。
同时,她每周与儿子视频、电话沟通一次,还通过学校邮件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经济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她还到美国出席学校举行的各类活动和家长会,跟导师面对面沟通孩子的情况。“跟孩子一同了解留学信息,协助他去选择,也促进了我们的亲子关系。”马女士表示。
专家评析:尽管父母见识多于孩子,且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但若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则非常有利于制定符合孩子成长需求的教育方案。孩子远赴海外后,家长在与其沟通时,除了关注生活细节之外,也应学会通过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等渠道了解孩子在海外学习的近况。尽管不是每位家长都能经常去美国看望孩子,但是多学一些简单的英语、多了解孩子的学业和心理状况,是可以做到的。父母同步吸收新信息,即使与孩子身处两国,也能给予孩子“心灵陪伴”的力量,更关键的是,父母能了解中西方教育评价标准的差异,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以及在孩子提出跳级、转学、转专业的请求时,家长可以很快地明白孩子的情况,还能给予中肯而有效的建议。
课程2
日常生活监督
孩子提要求 尊重不迁就
案例2:学生小黄刚到外国留学不久,天天跟家长抱怨好孤独,好想家。爸爸黄先生第一时间向学校导师了解女儿的学业、住宿等情况。当得知孩子在校表现良好,只是不愿意参加活动,所以难以融入同学圈子时,黄先生决定暂不让女儿回国,而是安慰她,多结识海外朋友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同时鼓励她要主动积极与人交流,多参加课外活动。
案例3:学生小叶在高中阶段即赴新西兰留学,只要他开口,父母就直接汇钱。在父母看来,小叶只身在国外读书,攻下“洋文凭”相当不易,所以在经济上尽可能满足他。正常而言,新西兰每年生活费、学费只需15万元人民币,但小叶的花费却超过50万。可是,小叶在语言学校待了四年也没有考上大学。原来,小叶在新西兰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每天都无所事事,花天酒地。
专家评析:父母在处理孩子需求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支持或者否定孩子的需求,而要在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前提下,再给予孩子意见。实际上,这样的沟通过程也能让孩子学会解决学业、交往、理财等常见问题的方法。
以监督孩子消费为例,部分家长只要孩子开口要钱,就尽力满足。但实际上,这样无法培养孩子理财意识不说,还间接“剥夺”了孩子在留学期间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往往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
课程3
毕业就业辅导
多给予鼓励 传授“职场经”
案例4:JIM高中已赴新西兰留学,由于父亲在出版局工作的关系,他自小受文字熏陶,立志做记者。尽管父母知道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社会,中国孩子当上记者并不容易,但了解到儿子从事新闻工作的热情,就采取了鼓励态度,甚至特别提醒他留学期间要多从事与记者相关的兼职,提高就业竞争力。他们还建议儿子主动积极地与导师沟通,尽量让导师推荐实习或者工作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JIM加倍用功,由于勤于思考并勇于表达,他深获导师的赏识。在一名讲师的推荐下,JIM毕业前半年进入了新西兰一家报社实习。由于实习期间表现出色,毕业后成功留在该报社,从事记者职业。
专家评析:很多赴海外留学的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在留学地找到工作,积累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父母应建议孩子,在读书期间抓住兼职机会,以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父母可以在了解西方人情风俗的前提下,多传授人际交往、处理职场问题的经验给孩子,并多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留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顺利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记者:唐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