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生凑在一起学习,外国留学(微博)生凑在一起去酒吧,香港本地生凑在一起搞各种社团活动在香港大学(微博)读书的青岛学子王林杰看来,各地学生生活习惯的不同让他确实感到了隔阂的存在。不过,这也是香港高校处处彰显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表现之一。其他的,诸如没有班级划分、强调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次可从图书馆借150本书、注重平时表现多于考试成绩等等,让他这样的内地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充满挑战。
面试题“很猛很刺激”
王林杰,平度一中毕业生,2008年高考(微博)时取得平度文科最高分、青岛市第二高分的好成绩。王林杰在高考前曾经参加过清华大学(微博)自主招生考试,但发挥不佳无奈落选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清华大学招生老师主动和他联系,邀请他就读清华大学新闻系,但王林杰决定放弃曾梦寐以求的清华,冒险报考香港大学。
当年香港大学在山东招生考试,有206名高分考生争夺10个入学名额,只有约30%入选学生能获得奖学金,王林杰考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即使考不上港大、也要报考其他香港高校,主要原因是他感觉到香港更能开阔眼界。
在面试上,香港大学与内地高校相比有两大不同点:一是香港大学用英语进行面试,内地高校除外语类专业外,用中文进行面试;二是在面试的考核方式、问题类型和测评指标上,香港大学更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到见解。
香港大学面试题目,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很猛很刺激,诸如“如果你跟胡锦涛总书记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你支持包办婚姻还是自由恋爱”等,这对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内地考生来说是全新挑战,因为面试题没有预设的正确答案。
“我当年面试是小组面试,6个人小组讨论,题目是"煤炭价格上涨,政府却限制电价上涨,电力公司抱怨纷纷,你怎么看",题目一出来,其他五个人跟我的观点不一样,形成了1对5的局面。”王林杰的高考成绩在参加面试考生中不算很突出 ,不过凭借着出色的现场发挥,他最后被录取了,还获得了每年10万元港币的奖学金。
粤语成最大障碍
王林杰先是在浙江大学(微博)委培了一年时间,和浙江大学本校生一起上课和生活,在香港大学只读3年。“但今年香港高校学制改为了4年,取消了预科。”王林杰认为,取消预科是与国际接轨,是件好事也是大趋势,毕竟 3年制本科读起来太紧张、非常累。
委培结束后,王林杰到了香港上学,碰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呢?王林杰的答案有些出乎意料,不是生活不适应、学习压力大、物价水平高,而是语言不适应,而且第一个语言障碍并非英文而是粤语。
“学校里面是普通话、英语、粤语三种语言都流行。香港高校上课几乎都是用英文授课,只有极个别课程是用普通话上课,比如说中国历史。不上课的时候,香港本地学生大部分都说粤语,普通话虽然能听得懂,但很多人普通话都说得磕磕巴巴,和内地生交流起来都存在困难。”王林杰刚来学校的时候不会说粤语,经常和讲粤语的当地人不能交流,要先问问人家会不会讲普通话,然后再说话。
形势所迫,王林杰只能主动学粤语,好在学校专门开设了粤语课程,周围语言环境也使他学得很快,现在他和香港本地生交流不再存在语言障碍。
很容易形成小圈子
在香港读书3年,王林杰感慨香港学生和内地生在生活习惯上具有明显差异,很容易形成小圈子。
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内地生凑在一起学习,外国留学生凑在一起去酒吧,香港本地生凑在一起搞各种社团活动,内地生对社团活动参与度比较低。香港本地生是出了名的“夜猫子”,社团开会经常搞通宵。
王林杰说,内地教育主要考查方式就是考试,学生心里面也都把考试当成学习的主要目的,但香港学生则比较注重实践,内地生经常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排名。港大甚至流传着这样的笑话,香港本地学生在考完试后 ,自我感觉不错,会感叹一句,“达到了内地生的平均水平”。
在王林杰看来,香港本地生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做事认真,很有批判精神,对事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也更善于展示自己。
港大现有13所本科生宿舍,港大宿舍实行自治,港大将此叫做舍堂文化,“港大的舍堂融合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国籍的同学,既能够让学生学会独立,又能够丰富社交及学习生活。”王林杰表示,港大每个舍堂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与特色,以各种比赛及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归属感。
对学术诚信要求高
不唯分数论的鼓励式教育、热情活泼的宿舍文化、严谨规范的学术防腐体制……王林杰能够一口气说出众多港大教育的优点来,他认为内地生赴港求学除了要适应其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外,还特别要注意学术适应。
港大不是唯分数论的高校,每年都有内地高考状元未被港大录取的情况。香港各大学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聘请了大量优秀教师,他们各有专长,教学风格迥异,并在开放的学术环境下得以发挥所长。
港大考核学生并不以考试分数为主,很多课程平时有很多作业,大多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 ,非考试阶段也要读书、查资料,这些都占学生总体考核的很大比重。“所以不能像在内地高校那样,只要够聪明考试前突击一下就有好成绩,平时要花费很大的工夫,而且课程很紧张,学习压力非常大。”
内地高校,很多时候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港校,老师往往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习并得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到港校读书的内地生,一定要有自律精神,要自己能管住自己。港大也没有内地高校的“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选课上课,自己参加课外活动,以便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学校图书馆能一次性借150本书,而且在没有人借的情况下可以借半年时间,如果有人借就要两个星期之内还上。
香港高校对学术诚信要求也非常高,绝不能有半点抄袭,引用也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所以科研创新能力非常高,很多研究成果都达到国际水平。
将赴牛津读金融硕士
王林杰还建议,想要选择到香港读书的学生除了考虑个人兴趣、学校教育、就业发展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家庭经济情况。“我在香港学习3年,有全额奖学金把学费顶了,可是生活费还是高得吓人,每年光生活费就要5万港币,外加1万港币住宿费。我明显感觉身边的同学都是家境比较殷实的,这点和北大、清华有很大不同。”王林杰举例说,他平时一日三餐在食堂吃大概每天要70~80港币,出去下馆子,吃好一点至少人均100港币(1元港币当前大约合0.8元人民币)。
香港高校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几乎所有香港高校与欧美大学都有交换生计划,其中港大国际交流计划已经有超过200所伙伴院校,让港校成为一个理想的国际跳板。
即将本科毕业的王林杰没有急于找工作,他已经成功申请到英国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就读金融硕士课程,这是他过去在内地时想都不敢想的高校。“由于本科课程几乎都是英语授课,申请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不存在语言障碍。学校平台好也是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本科毕业以后都到海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王林杰说,拿到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后,他想返回香港先工作几年,等拿到香港永久居住权再做打算。
王林杰个人认为,内地对香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内地人来到香港,普通话普及率越来越高,香港的很多商业机会都来自内地,香港人在学着去了解内地价值观和适应内地文化,香港商人也在努力学习内地做生意的方式。
文化有差异需相互包容
“港大招收内地学生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集中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下,为学生与学校带来好处,让优秀人才有机会相识相知。”在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招生主任马纳眼中,内地学生勤奋好学,学科基础扎实,踏实稳重,与香港学生灵活多变、互动能力强正好相得益彰。
马纳还向记者提供了2011年港大内地本科生就业去向图表,记者看到,有五成内地生本科毕业以后选择在香港就业,32%学生选择海外进修。
考上香港中文大学(微博)的青岛女孩陈超,当年通过高考提前批直接考上香港中文大学,没有经过面试。如今她即将大四毕业。陈超表示,香港与内地的文化差异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很多东西都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这个哪怕是广东长大的同学也很难克服,更何况我们北方人,直到现在我在香港生活了四年,有很多香港的好朋友,但仍会有各个方面的观点不同。”不过,她还是强调,“大多数香港人非常友善、懂礼貌、高素质,他们并不会因为你的文化背景而排斥你”。陈超性格开朗,适应能力强,在香港这些年从来没有感觉到生活和学习上不适,因此她也想毕业以后留港工作。
专家
内地高校应向港校取取经
据悉,报名参加 2012年香港大学自主招生的内地考生,笔试面试通过后可获得香港大学指定专业加分,一般在5~30分之间。如未进入面试环节,或进入面试未获得加分的考生,自动纳入香港大学2012年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也就是说,凭高考成绩,考生还可参加6月份的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面试,面试成绩表现优异,可被香港大学直接录取。当香港高校纷纷在内地扩招之时,由于香港高校新旧学制交替造成本地升学压力陡增,教育部宣布在2012年,内地63所高校将免试招收香港学生。
“内地高校向香港地区以及国外开放招生,是多元化招生的必然。这与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招生,是同一个道理。但让人忧虑的有两点,一是内地高校是否做好了开放的准备?二是内地高校在香港地区的招生标准会不会太低、影响到内地高校的形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如果内地高校在海外的招生标准低,开放招生很可能造就一些新的不公平。毕竟,在内地要考上北大、清华实在太难,而如果能搞到香港地区永久居民身份证,或者非永久性身份证及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那上这些内地名校不就如囊中取物?
“香港高校冲击波目前对国内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带来实质影响,但已经明显影响到位于内地高校金字塔"塔尖"的北大、清华等名校,"掐尖"动作越来越大。”熊丙奇说。
熊丙奇还指出,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也并未向公众展示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先是各自为政举行笔试、增加学生的赶考负担,接着是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却没有同步推进自主招生信息全面公开,再接着推出联考、又把联考变异为“搞结盟”圈地招生,这些都违背了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初衷,使自主招生考试有异化成“小高考”的危险。
“大部分内地高校课程存在专业课课程老化,设置不合理,严重脱离实际,内地高校在招来优质生源之后,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培养,而不是只为了获得一时的招生政绩,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熊丙奇表示,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香港地区高校的多张录取通知书,但却不能同时获得香港地区高校录取通知书和内地高校录取通知书。内地高校在香港地区实行免试申请入学,一名学生可申请多所学校,可在内地,却还把名额有限的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嫁接,这都表明国内高等教育的开放还极不充分。
香港高校来内地争抢优秀生源是一件好事,内地优秀学生“为什么要去香港上大学”的原因,恰恰是“为什么放弃内地大学”的答案,内地高校应当向香港高校取取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