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书豪的成功与大学的通识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 14:48   新京报微博
周云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周云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这些课程无关职业,但成就了一个更加全面、开放、平和、进取的社会公民,让林书豪在替补的板凳上不至绝望,在万众瞩目时不失从容。

  最近,林书豪成为大洋彼岸的纪录刷新员、“疯狂”制造者。他的平民身份、名校学历、质朴的美国梦、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连同赛场上无所不能的表现一起,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无数眼球。每场球开赛前,林书豪和队友菲尔德斯(毕业于美国另一所名校斯坦福)一起举行颇具新意的书呆子开场仪式,《时代周刊》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图解。

  在美国,华裔留给人最大的印象或许就是这些:美食、功夫,当然还有最著名的、出色的学习成绩。林书豪没有去做学者,反而在黑人为主力的美国职业篮球比赛中大出风头。在美国著名的《每日秀》栏目中,黑人评论员Larry Wilmore风趣地说“小心华裔将来抢了兄弟们的饭碗”。Larry Wilmore还就林书豪的学习成绩开起了玩笑:“2010年林书豪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时,他的学习成绩平平,GPA只有3.1,这样的分数对华裔来说就是不及格嘛!”

  有趣的是,华裔哈佛毕业生成绩优秀,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从事所学专业的专家和行家,而是那些成功领域和所学专业并不直接相关的人。这种反差也是吸引眼球的原因之一。比如林书豪的师姐、美食作家、慈善人士,波士顿远近闻名的“糕饼女王” 张柔安,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及数学专业。毕业之初,她在剑桥市的Monitor国际咨询公司任职管理顾问,不久后辞职,追寻兴趣的脚步变身一名烘焙师,并在这一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空间。另一个典型案例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提琴家马友友,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时专业并不是音乐,而是不起眼的人类学。

  跨专业成才,模式并非偶然,数量也不在少数。如同武将张飞成为著名刺绣家一样,这种毕业专业和成功领域的反差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惊喜。

  在惊喜的背后,不得不提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传统,林书豪的母校哈佛大学更是这方面的领袖。早在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也称《红皮书》,后来成为通识教育的经典论述。时任校长的柯南特也被尊称为“通识教育之父”,开启了通识教育的新风气。

  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课程体系鲜明地体现着通识教育的理念。现在哈佛通行的“核心课程型”课程设置模式从1982年开始实施,哈佛的本科生4年要完成32门课程,其中包括16门专业课,8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其中的核心课程,并不受专业界限的束缚,以历史、社会、文化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给学生提供了综合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视野,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整体的人文关照。看看部分课程的名称吧,你一定会眼前一亮:

  《法国社会的讽刺幽默》

  《东亚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家庭、婚姻、亲属关系:一个世纪的变化》

  《亚瑟王的故事》

  《耶路撒冷:神圣的城市》

  《地球表面的变化》

  ……

  这些只是哈佛核心课程中的冰山一角,在林书豪的成绩单上,也一定有其中8门。这些课程无关职业,但成就了一个更加全面、开放、平和、进取的社会公民,让林书豪在替补的板凳上不至绝望,在万众瞩目时不失从容。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林书豪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