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洲高校在读留学生定居意向调查发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7日 11:53   中国教育报
对毕业后在留学所在国居留期限的个人预测对毕业后在留学(微博)所在国居留期限的个人预测

  留学生所属国希望留学生学成归来,生怕人才“流失”。

  留学生目的国希望留学生长久定居,唯恐教育“徒然”。

  留学生怎么想呢?近日,国务委员刘延东访问欧盟,引发人们对欧洲教育的关注。人们一般认为,和美国一样,欧盟一些国家也是留学生心仪的地方,孰料,他们为留住留学生也要“煞费苦心”。德国近日发表的欧盟五国高校在读留学生定居意向调查,颠覆了长期流传的观点,即留学生把留学视作定居发达国家的跳板。——编者俞可

  鉴于博洛尼亚进程覆盖的疆域远远超乎欧盟的界限,在博洛尼亚进程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关注的焦点便不局限于欧盟,而是拓展到欧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关联。打着“培养与留住”(Train and Retain)的旗号,欧盟国家近年来不断通过调整政策与法律来改善来自非欧盟成员国的留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定居问题。就此,4月19日,一份题为《流动的才俊?——欧盟五国高校在读留学生定居意向比较》的报告在柏林发布,直接考问欧盟留学生毕业后去留问题。

  调查5国留学生定居意向

  报告由德国八大基金会(包括大众基金会和贝塔斯曼基金会)联合设置的融合与移民(微博)专家委员会携手设在布鲁塞尔的欧洲移民政策推进组织(Migration Policy Group)共同研制,德国麦卡托基金会(Mercator)资助,6239名在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瑞典25所高校就读、来自非欧盟成员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了此次在线问卷调查。报告试图解答3个问题:欧盟高校在读留学生毕业后留下意愿的强烈程度到底有多大,留下的动机是什么,如何评价相关政策法规。

  欧洲由民族国家组成,移民话题始终是个烫手山芋。在发达国家当中,这5国高校就读的留学生定居比率更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值约25%,德国与荷兰略高,法国甚至超过30%。尽管如此,报告发现,5国还是未能充分认识并挖掘留学生资源。

  剑指欧盟国际人才战略

  作为人力资源潜力股,这些高学历移民群体具有如下特征:低年龄、高学历、无家小、学理工和易融入。

  就定居意愿来看,5国的平均比率高达2/3。德国最高,79.8%的国际硕士毕业生和67%的国际博士毕业生有意在完成学业后留下;英国最低,比率分别为51.4%和48.7%。但真正留下的比率,在德国、英国、荷兰均为1/4,在法国为1/3。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充分暴露了欧盟国际人才战略的短板,主要呈现在以下4个方面:

  文化霸权主义强烈。欧洲中心论甚为泛滥,文化、语言、国籍、种族、信仰上的偏见与歧视肆意蔓延。在这5国,认可能被客居国所接纳的留学生比率最高的是荷兰,为46.6%,法国最低,为22.3%。当被问及作为外国人遭受到的偏见与歧视时,39.4%的德国高校留学生与39.9%的法国高校留学生感受强烈,英国为27.4%。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眼睁睁让这些自己培养的留学生流失。只有少数留学生可以想象,学成之后在客居国逗留5年以上,比率最高的德国也就12.5%,而最低的英国仅区区5.3%。这个调查数据颠覆了长期流传的观点,即留学生把留学视作定居发达国家的跳板。绝大多数留学生在毕业后逗留两年便离境——或返回祖国,或迁往第三国。此外,调查发现,留学生普遍对所在国有关移民问题的舆论密切关注。

  地缘政治意识薄弱。“二战”以来,欧洲把战略重点定位于北大西洋,而忽视这十多年来亚太世纪的到来。调查显示,来自美洲与非洲的留学生学成之后更多选择回国,而来自亚洲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伊朗和斯里兰卡,以及来自东欧(如乌克兰和塞尔维亚)的留学生更愿意留下。对定居最不感兴趣的留学生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即那些典型的移民国家。就这份报告来说,所选取的5个样本国家,其中德国、英国和瑞典的最大留学生群体是中国学生,在另外两个国家,中国学生占据第二位。而且,在英国、荷兰与德国,此次调查的问卷对象中中国留学生竟占1/4强。

  信息传输渠道阻滞。报告指出,掌握就业与定居相关政策法规的留学生留下的可能性更大。然而,只有不到1/5的留学生认为熟悉这方面信息,这个问题在德国最为明显,比率高达45.9%。不过,鉴于德国法律法规的复杂与晦涩,很少有留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报告建议德国法律条款用留学生更易接受的英语来表述。当然,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起决定性作用,平均三成的留学生认为,这类信息很难获取。在法国和瑞典的比率最高,分别为43.6%和39.9%。也就是说,在这两国,相关信息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53.1%和52.1%。这归因于这些国家未能给予国际毕业生专门的居留身份。而恰恰这两国高校的留学生抱怨毕业后就业困难的比率最高,达41.1%和40.7%,几乎是德国(21.8%)与荷兰(22.2%)的两倍。此外,语言掌握程度以及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同样影响留学生的定居决定。

  政策法规走向偏离。报告同时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向:一方面,德国政府正试图推出早该实施的宽松政策。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却为留学生毕业后定居设置更多障碍。同时,荷兰政府对留学生入学提高标准,要求录取留学生的高校必须在教育部登记相关信息,担保该学生依照程序入学并就读,一旦离校(或因毕业,或因辍学),所在高校必须保证该学生离境。德国高校近年来开设了一系列用英语授课的学位点,以便招徕更多没有德语基础的留学生,然而,德国就业市场需求仍然以德语作为入职先决条件。这种错位极大地降低甚而打击了国际学生的定居意愿。

  描绘后高等教育阶段图式

  调查发现,这些来自非欧盟成员国的留学生打算定居的理由最主要是职业的国际经验与发展前景,很少提及亲友因素。可见,留学生往往把学成之后的职业经验获取视作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份报告的焦点正是就学与就业之间的衔接,即所谓的“后高等教育阶段图式”(Post-Study Schemes)。目前,为了给留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定居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各国分别给予一定的临时居留期限:德国和荷兰为一年,英国两年,法国半年,瑞典尚无,而且,德国和法国给予国际毕业生的不是劳工许可而是求职许可。可喜的是,德国政府有意出台有关放宽留学生定居政策的法案,以执行欧盟对于高学历人才引进(即蓝卡制度)的相关条例。如若新法案颁布并实施,用于找工作的临时居留时间可由原先的一年延长到一年半,在此期间允许全日制工作的时间也相应地从原来90天翻倍到180天。同时,作为申请长期居留许可前提的就业五年期限将缩短到两年,不受此约束的特殊人才和高级职员,其年薪底线也从67200欧元降至48000欧元,高层次的学者与教师可以完全不受此约束。

  在高度老龄化的欧盟,留学生不啻为最佳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录取留学生,实则录用未来的人才。他们不仅年纪轻、学历高、易融入,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真真切切生活在客居的土地上。然而,留学生面临一系列困难,从申请入学与签证,到掌握语言、适应教育教学文化、对抗偏见与歧视、融入风土人情以及积累人脉资源,再到求职与定居。其他研究表明,留学本身不足以消弭普通移民所面临的问题,如语言、社会融入和居留身份。留学生常常被视作暂时性移民,因而往往游离于融合政策之外。报告建议欧盟各国给予留学生一个合法身份,比如“青年才俊卡”(Young Talent Card),便于留学生毕业后求职、定居与融入。调查证实,一半留学生对留学国家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所提供的毕业后就业与定居的可能。谁想方设法为留住留学生而量身定制相关服务,谁就占有21世纪最无价的资源——人才。(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欧洲 高校 留学生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