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设计系终身教授的董伟,一年里有半年时间在美国从事大学教育工作,另外半年则在中国进行环境艺术的调研和保护工作。谈起自己的艺术学习之路,他感慨良多。
选择自己的道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响的口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董伟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梦,从文科转到了理科。1978年7月,他以化学满分的成绩被一所理工类大学录取。
那时能考上大学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临行前亲戚朋友纷纷送行。然而,他自己却犹豫了。“我不停地想,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放弃艺术。”最终,董伟没有登上去大学的班车。“我的父亲听我说‘不去了’之后,只问了我一句‘你想好了?’”董伟至今感谢父母的理解,“在那个年代,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绝对不是一般的。”
“你所选择的东西,到底是潮流使然,还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我想,与其做一辈子我不喜欢的事,不如选择自己热爱的,即使我可能永远上不了大学。”董伟说。
执著最初的梦想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董伟的决定,亲戚朋友的异样眼光和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让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他的艺术梦还险些夭折。
1979年,董伟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但由于此前未服从国家分配上大学,学校拒绝接收他。“我本来兴冲冲地以为他们邀我见面是要通知我做学生代表发言,没想到却是这个结果。”董伟因此消沉了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埋在画室里,什么也不做。直到一个清晨,在故宫椅子上坐了一夜的他,迷糊中听到角楼上有人在吊嗓子,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董伟感慨地说:“我突然觉得,无论未来如何,生活还是如此美好。”之后,他振作精神,重拾画笔。
一年后,董伟再次考上艺术院校,并如愿入校学习。为了接受更系统的艺术教育,他又奔赴美国学艺。1989年,董伟毕业后在一所美国大学任教。
乐于做一只“海鸥”
“海归的方式有很多,我选择做一只‘海鸥’。”董伟认为,在不同文化之间穿梭,是保持艺术创造力的最好方式。如今,他一边做美国教授,在国外传递中国的风水建筑理念,弘扬中华文化。同时,花大半的时间在国内奔走,对传统建筑进行考察。
董伟在调研中发现,国内并不缺乏杰出的建筑作品,只是人们不懂得发现和总结。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内对艺术的轻视。“只有提高对艺术的尊重,对艺术教育进行广泛的推广,我们才能在艺术领域里超越模仿。”董伟说,“让外国人来追赶我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