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留学(微博)生总数在全球已达到142万”。教育部7月份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然而,当勤奋努力、专业成绩拔尖、成长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中国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求学时,却对截然不同的他国教育方模式、生活习惯、人文氛围、社会风俗等,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难融入性,而出现所谓“留在唐人区”的“留唐现象”。我们的教育,该以怎样高效、实用的办学形式扫清学子们留学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留学不适应 问题很严肃
142万,这个庞大的中国留学数据背后,是日渐凸显的、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留学生多方不适应性。据德国《威悉河信报》7月23日报道,一名中国留学生吴鹏(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生物系学生)在接受该报采访时指出,“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性格内向,这促使他们更喜欢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玩电脑,不愿意与当地人打交道。”
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勤奋努力,专业拔尖。却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习方面,习惯了满堂灌、死记硬背等方式,对留学所在国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非常不适应、参与性低,因而缺乏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等。而这两点恰恰是大多数留学所在国非常重视的学生素质。
生活方面,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不强,不善沟通交流,较少参与社团活动,“留唐”现象较为明显,甚至因文化差异、价值取向不同等而与他国学生产生矛盾、冲突。人际关系差、缺乏生活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已位列“中国留学生存在的10大问题”之内。留学效果不佳,直接导致毕业后就业难、薪资低。付出与回报失衡,随之而来的是父母与学子的心里失衡。
非学术活动中提高适应能力
准留学生,需要在出国前迅速转变,摆脱桎梏,做好各种准备。除了掌握所留学国家的语言,更应多渠道掌握熟悉生活技能,了解目的国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加强对其文化的理解。此外,课外活动的参与也能极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留学生活。“课堂之外更精彩,”来自美国的耶鲁大学优秀毕业生罗梦麟是美国总统学者奖的获得者,他对记者介绍说“生活与学习技能,课外活动等,这些非学术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快融入欧美大学生活。中国学生在非学术活动中应该表现得更积极一些,这样就能很快与其他学生有更多交流,也能更快适应留学生活。”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7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规划》)。《规划》要求,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或项目,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等。据悉,榆树国际教育机构在近日推出“精英校友导航计划”,正是对上述政策规划的一种实践。“我们从牛津、剑桥、常春藤这些顶级名校请来精英校友,让他们带领中国学生开展多样性的生活技能培训和课外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探讨艺术话题,带领中国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不仅仅是进行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辅导,更侧重于以精英校友的人格魅力、综合素质,以及顶级学府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尽早适应未来的留学生活。”榆树国际教育机构CEO孔尚恩(Shaun Carver)介绍说。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求学期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赢得了尊重,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而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取决于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