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近日,我国多省市2012年高考(微博)录取情况公布,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虽然很低,招生计划却落空,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危机”。
以安徽为例,安徽今年文理科高职计划招收20多万人,实际录取却有近3万人的空缺,在山东,录取线降了180分,仍有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创近年来的新低,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再度遇冷。
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就业市场的重要环节,原本应该在中国大有作为的高等职业教育却遇到了招生瓶颈,这其中既有自身的教学质量问题,也受限于外部的就业市场,甚至有观点认为——海外留学(微博)市场的繁荣让那些本来只能上国内高职学校的生源都跑到国外去上正规大学了。
不管怎样,已成为“买方市场”的高职教育给我们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应对这个问题的。
德国:“双元制”
先来看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实施高职高专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他们分别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目前德国有55%的学生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英国:“工读交替”
与德国“双元制”类似的是英国的“工读交替”形式,这种教学过程被称作“三明治”课程。《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在英国很受欢迎。
侯颖:英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在各个时期都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普遍采取工读交替的形式,这种三明治式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工读交替是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年限都比较长,比如有4年制课程,2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工作,第四年又回到学校考试取得证书,是2+1+1课程模式。
而短期的工读交替则更为常见,通常只有6个月,工读交替的学生分为以企业为依托和以学业为依托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而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就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由于职业教育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两方面都同时进行,因此在英国也非常受欢迎。
美国:内容实用 形式灵活
再看看美国。在《全球华语广播网》美国观察员庞哲的印象里:美国劳工部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高职教学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很实用、灵活。
庞哲:美国技术高职学校自从美国进入经济衰退以来经营状况一直不错,主要因为美国经济低迷,失业率较高,被裁员或在专职经济衰退时首被淘汰的可能性较高,因此纷纷主动到高职学校学习新的技能。
美国政府对这些学校招生和培训非常重视,美国劳工部还特别设置网站,为寻找在职就业培训者提供各种信息。高职学校课程非常丰富,包括护理、维修、装修、烹调、看护、电讯、建筑、技工等等,学费也会根据求学者要求不同,学期长短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长短从几个月半年到一年,以及不同执照技术含量不同交的费用也就是相当不同。在得到毕业证书前,学校要求学生一定要参加实习,而实习时间长短也有不同要求。
澳大利亚:高中与大学课程桥梁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一旦选择高职教育就等于和自己的“大学梦”说再见了,但是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却在二者之间做了很好的衔接。有50%的高职学生可以选择进入正规大学。在《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眼里,澳洲的高职课程包罗万象,成为高中与大学课程的桥梁。
胡方:在澳大利亚,很多年轻人高中毕业之后选择读高职课程而并非本科,澳大利亚政府为促进就业,鼓励更多学生选择这样的职业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从修汽车、修空调到驾驶飞机、金融投资。
和本科课程相比,职业培训课程更强调动手能力,而本科学生则更侧重于理论探讨。有些成绩不错的澳大利亚本地学生就算已经达到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他们仍然会选择先就读高职课程,这和澳大利亚教学框架有关。在澳大利亚高职课程往往被视作是本科课程的桥梁课程,学生学习高职课程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往本科的桥梁。
高等职业培训和大学教育在澳大利亚互惠互利,学生首先从高等职业培训课程获得动手技能,然后再在大学本科学习中获得理论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