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微博]“低龄化”趋势日趋显著,这是上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受到媒体关注的一大热点。报告还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全球总数的14%,位居世界第一,直接出国读中学的人数也大幅增长(昨日《燕赵都市报》)。
按照专家的说法,所谓留学低龄化,是指高中生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骤增、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长,导致近年来高考[微博]弃考人数逐年增加。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留学人口,这一点倒不足为奇:巨大的人口基数摆在那儿,加之日益富裕起来的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望子望女成龙成凤,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和路径可供选择,总归是好事。
同时,那些不适应国内应试教育,却在其他方面有天赋和特长的孩子,通过海外求学找到新评价机制、新的舞台,这比某些专家说什么国内女生比男生更适合应试教育,因而要向男生倾斜的无厘头建议,我看更具建设性。
家长[微博]送子女出国,成本收益如何,我看家家都有自己的一本账。有人寄望子女学成后在国外工作,先期踩点以实现全家最终移民[微博]。有些家长纯粹是想拿自己的辛苦钱换回子女青少年时期应有的快乐。这一代中年人,许多人通过高考摆脱不利的出身,应试教育再苦再累,一考定终身之下,难有别的选择。如今把子女送出国,未尝不是对自己当年失去的幸福的一种补偿——— 从没得选到有得选,是社会日趋多元的一个表征。
然而,乳臭未干的孩子出国留学,也不是没有后顾之忧。比如怎么避免把留洋变成放羊,子女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格形塑期,父母不在身边,有点“冒险”。再说了,许多人学成回国后水土不服,挣扎在母国与异国文化之间,提早留学,只是把人生必定要经历的某些磨练甚至是痛苦延后了。对于父母来说,子女不在身边,却有可能是重塑亲子关系的一种方式。所谓“棍棒出孝子”之类传统管教方式,此刻已是鞭长莫及。让父母重省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未尝不是好事。
140年前,中国人向海外派出第一批留洋学童,于国家危难之际,这批学童以海外所学,塑造了今日中国的样貌。今天的出国热,体现更多的是个人和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个人选择需要尊重,但无论如何,这个国家更美好的未来,需要立足于这片土地上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