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止境的,竭尽心力终为子女,然而现实生活往往身不由己。尤其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来说,孩子的出生首先要面临的便是照顾问题,父辈多在中国,夫妻二人忙于打理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有些华裔移民[微博]无奈选择把子女“空递”回国由父母照顾,或者邀父母跨洋做保姆……对于在海外创业的华人,这种做法貌似比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但是却在有些孩子身上留下了“成长的烦恼”。在教育问题上,中西文化的碰撞,隔代寄养存在的隐患、不同教育理念等问题不容忽视。
将子女“空递”回国 隔代寄养隐患多
海外华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能够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自知一切来得不容易,更不愿在生儿育女后就轻易放下辛苦打拼出的天下,只能寻找其他的解决方式。有些华裔移民便选择把孩子“空递”回国内,“寄养”在父母处,等孩子长大以后再接回自己身边。然而“隔代寄养”存在的隐患不容忽视。
2009年,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邝锦文博士曾对一家服务纽约华人的社区医疗中心约两百位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调查,发现57%的华人移民家庭计划在婴儿出生后将孩子送回中国大陆的家乡抚养,而其中约有80%都是来自福建省的年轻新移民。
大多数的华人新移民家长[微博]表示因在外工作时间长以及经济上的困难,既无时间照顾孩子,又无法支付昂贵的私人日托费用,或者聘请可靠的保姆。为了生活,在衡量经济状况下只好无奈地将初生儿送回大陆由祖辈或亲戚代为抚养,直到子女到了入学年龄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
子女从小与父母长期两地分隔形式的“跨国抚养”造成亲子关系,孩子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对于大多数老一辈(外)祖父母来说,他们能够给予孙辈的只是温饱式哺育,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基本是处于空白状态。当家长身在国外,而(外)祖父母等老一辈人也往往过于宠爱小辈,同时也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不敢对孩子严格要求,严加管教,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
由于隔代寄养,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疏远,一些从小在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当他们突然回到父母身边,来到陌生环境时,生活规律,生活方式都改变了,而这也给他们的海外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很多侨胞说,自己在国内长大的孩子被带回身边后,与父母的关系会变得比较陌生而疏远,也会因常常想念国内的亲人而变得情绪失落,沉默寡言。此外,由于语言,生活习惯,文化影响等方面在国内已经形成一定习惯,所以在刚出来的几年里很难适应国外的生活。特别是有的父母每天忙于生意,一天中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久而久之,孩子越发感到孤独和无助,自然而然就把情感寄托在孩提时的环境不能自拔。而这些情况也是造成很多侨胞与子女间代沟严重,孩子离家出走,厌学失学,沉溺网吧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国内留守儿童现象在旅西华人中也是非常普遍的。许多二三十岁,身为父母的侨胞,大多数在国内都有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有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有41%的孩子感到孤单,有25%左右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有18.3%的孩子喜欢我行我素,此外还有10%的学生厌学自卑。
邀父母“跨洋做保姆” 育儿代沟频酿矛盾
有些华人选择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希望父母在享受“含饴弄孙”之乐的同时也能分担自己身上的担子。这种做法在旅美华人中很常见。但是,正如很难跨越的婆媳矛盾一样,跨洋做“保姆”的中国老爸老妈与常年生活在国外的年轻一代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教育方式上总有这样那样的摩擦。而且,本来在国内生活得外向开心的父母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可能在海外陷入苦闷的生活。
长辈们来到陌生的国度,帮子女照顾家务,但往往因为三代人生活方式不同易产生矛盾,这不仅限于向来棘手的婆媳问题,而母女之间也常常因为教养观念差异而发生争执。
加州洛杉矶的王女士在孩子出生两个多月后由公婆赴美国帮忙照顾,虽然之前和公婆有过短暂接触,但婆媳近距离相处仍感到紧张,在公婆来之前先预先调整心态,自我提醒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但没想到还是未能躲过“婆媳之咒”。有一回婆婆喂奶,她告诉婆婆“最好将头垫高一点”,没想到婆婆因此觉得自尊心受伤害。而作为新手妈妈,王女士将网上或书上看来的一些经验告诉公婆,而他们却认为也是对他们的批评,“你不相信我们吗?我们的孩子不是养得很好吗?”王女士说,“我有当妈的权利啊,我跟公婆讲话从来没有抱怨他们的意思,相反我还刻意讲究说话的口气,但是他们还是很敏感。”
家住纽约皇后区的许女士说,因做月子期间与妈妈争吵不断,“为此都患上了产后忧郁症”,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又或者是因为我产后忧郁才跟妈妈发生冲突。”妈妈希望一切由她做主,“不能吃肉、不能洗澡、不能外出”,“我跟她解释,美国人不这样坐月子,我妈妈就气急败坏地说,那你自己照顾自己,明天就改机票回国”。许女士还说,妈妈还“霸占”孩子,孩子喂奶时间、分量、换尿布都得妈妈说了算,强势的妈妈令许女士总感到自己笨手笨脚,觉得母亲其实不爱自己。
生活在美国的许女士表示,虽然是自己的母亲,但她为孩子哺乳时希望能单独待在卧室,但妈妈总是擅自推门而入,令她颇感难堪。母亲是烹饪高手,但“不会善后,厨房被她搞得乌烟瘴气,我跟在她后面擦地,我妈妈说我嫌弃她不卫生”。母女俩人每天都会因芝麻小事翻脸,“到后来我都盼着她快点回去”。
对于家中孩子年龄稍长的,三代同居矛盾更加显著。家住纽约曼哈顿的高太太女儿上幼儿园,今年初70多岁的公婆赴美帮忙照顾,“女儿不愿意讲中文,而爷爷奶奶又不懂英文,她回家后就躲到房间里独自玩,爷爷奶奶感觉很挫折”。不过,高太太对公婆也有许多怨言,“他们对儿子、孙女随意批评,譬如女儿不讲中文这件事,他们就当着孩子的面取笑她,让孩子知耻后勇,但在美国长大的女儿自尊心受不了”。而且,女儿经常剩饭,高太太一般不会强迫女儿吃完,但爷爷奶奶看不下去,非坚持吃干净碗里的饭菜才能离开饭桌,女儿倔强不听话,有时令一家人都下不了台。
有经验的华人家长指出,不能将父母远道而来帮忙视为理所当然,要减少家庭矛盾,最好事先多做沟通,尤其就生活习惯问题双方应尽量折衷适应,有冲突仍应本着小事化了的态度妥善解决。
文化背景差异加深子女与父辈代沟
即便生活在海外,很多华裔父母在子女教育这件大事上也存在很大的误区,不同的成长背景造就了两种不同文化记忆和行为,大多华裔父母还是坚持中国的传统教育或采取中西合璧的做法,并以子女的优异成绩和奖项为荣耀,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灌输上。而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子女更多的表示不能理解。近年来,海外华人新移民在子女教育和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方面一直面临着种种问题。成长环境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为华人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所遇到的“新代沟”。
华裔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外乎有三种情况:无奈型,面对不受管束的孩子无技可施,成天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哪?”;过于严格型,有的孩子能将压力转化成动力,有的孩子则走上了反叛道路,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成功引导型,孩子成材了,家长也过得挺轻松。
从小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子女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往往对旅居国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认同。异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美国常春藤大学攻略”、“如何考取公立学校天才班”等各种各样的中文信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子女能接受最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存到点钱又花在孩子的兴趣班和补习班学费上了,但有些孩子并不领情。固然第一代华人家长身上还体现着浓重的中国色彩,对中华文化有着深深的依恋。但当这种依恋反映到子女教育上,就会遭遇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既让“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们感到为难,也让孩子们无法接受。
有的家长依照国内那一套家庭教育方式,比如不准孩子看电视、严格遵守既定的作息制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额外增加练习题。家长也经常陪子女做作业到深夜,似乎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全家人的重心都放在孩子的学业上。与此相反,在美国很多学校几乎没有家庭作业。美国父母更看重让孩子享受童年,去运动,交朋友,去郊游,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一门心思只学习。华裔孩子经常将自己的父母与西裔同学的父母作比较,甚至心生恨意。华裔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在教育方面,海外华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无可厚非。但是中式的管理和教育背后的东方传统价值观和教育模式已经与孩子们所接受的西方价值观念产生了摩擦。另外,孩子们年纪还小,他们很难设身处地去为父母着想。对于海外侨二代来说,要求他们理解并接受植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不同管理方式,恐怕也有些强人所难。
教育注重方式 沟通是关键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在国外生存是第一位的。由此,很多家长都会完全将精力忙于生计,从而忽视对孩子们青春期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有时候,父母因为粗心,或是迫于生活压力,甚至采取不当的态度和举动来对待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感到“走投无路”的孩子,可能会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文化记忆不同导致文化的归属感也迥异。华人新移民在承受生活带来的重压的同时,还往往需要面对孩子的“西化”导致的家庭交流与教育问题。当两种文化在家庭中“狭路相逢”,海外华人父母就需多些包容与理解。对于孩子来说,异域文化是“与生俱来”的,是他们理所当然的生存方式和价值理念。在不能苛求孩子之时,家长们只好“含辛茹苦”,对孩子进行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完成两种文化熏陶。
近些年华人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已成为华人群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现在华人子女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在海外华人中仍有很多家长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留”住孩子,父母和家庭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避免孩子离家出走的最好药方。
那些十五六岁的华人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心也都正处于成长之中。这个时候的孩子虽然心理上还在依赖父母,但行动上却表现出想独立的倾向,时时希望得到尊重,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冲突。因此父母应细致观察孩子,注意其细微变化,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
在教育问题上,当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对待孩子并与之交朋友。其次,做父母的尽管在海外的生活中要时常忙于生计,但再忙,也应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喜怒哀乐,采取适当的方式解除他思想上的苦恼和彷徨。而孩子在生活中出现毛病和缺点后,要善于引导他们要指出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解决的办法,使之自觉改正错误。在这方面,当父母的要从感情上感化孩子,让他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使其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内疚,主动地向父母承认错误。而当父母也有做得不对的时候,应主动向孩子表示道歉,融洽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