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学院校长、英国国家健康中心主席马尔科姆·格兰特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届北京论坛(2013)上,提交了一份名为“研究型大学:全球新一代精英之诞生地”的书面主旨报告,对大学排行榜提出自己的看法——所有排名均存在如下趋势:看重历史成就,看轻未来潜力;看重研究,看轻教学;看重英语,看轻其他语言;看重英美模式,看轻其他模式;看重科学,看轻其他学科。
马尔科姆在报告中说,上海交通大学[微博]于2003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客观比较全球高校实力的首次尝试。这项倡议由政府主导,旨在更好地了解如何对各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绩效进行比较。排名仅仅基于六项指标,比如,赢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毕业生人数、赢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员人数、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等,这些指标明显偏向于老牌学府及专注于物理和生物科学的高校。
在他看来,把大学进行排位已经成为一项利润颇高的业务。“QS世界大学排名[微博]”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
尽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初衷是为了评估中国顶尖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却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波浪潮。排名的指标和权重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马尔科姆分析,因为这些排名建立在对于哪些因素铸就顶尖大学的主观认识之上,所以无法反映客观实际。使用不同的指标和权重,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各所学校的排名每年都会骤升骤降,其变动速率远远超出真实的学术绩效。上海交大的排名相对而言则更加符合现实:指标设立的10年来,排名前25位的学校几乎未出现任何变动。
美国大学在排名中占据统治地位:上海交大发布的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前20位的大学有17所来自北美,前50位的大学中有35所来自北美。英国在前25位的大学中占据5席。前50位的大学中还包含两所法国大学、两所日本大学、两所加拿大大学,以及德国、瑞士、丹麦、瑞典各一所大学。
尽管大学排名在评判方法上存在诸多缺陷,其影响力却是异乎寻常的。马尔科姆说,能从每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校宣传材料、关键绩效指标和校长年度考核中感受到这种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此类排名有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提升大学在国家政治事务中的地位。
马尔科姆认为有一点值得关注:从法国和俄罗斯等国所采用的模式中可以发现,上述国家的政府将大学排名上升视为办学成功的关键指标。在他看来,这样做并不合理:它不仅给排名制定机构的评判结果及顶尖大学的模型构想赋予了过高的权威性,而且致使高校将注意力放在排名评判标准上,而非另辟蹊径,寻求创新。
大学排名虽然存在种种弊端,但却是让国际大学间具有了可比性,并且营造了全球大学的竞争氛围。马尔科姆说,许多国家已不仅仅只是参与,而是投入巨资以求榜上有名。
马尔科姆更希望未来10年人们需要嘉许的不再是靠前的排名,而是成功的大学改造,让许许多多仍沉浸在陈旧传统中的大学焕发勃勃生机,通过教育让那些天赋异禀的学生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拥有获得成功的力量,并通过各自的研究以及国际竞争合作推动发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