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褪色中国海归就业难逐渐凸显

2013年11月11日14:1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 在如今的中国,海外学历已不是稀罕事,曾经“海龟”(“海归”谐音)与“土鳖”之间的差距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断缩小。

  就读于英国艾克赛特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小尹9月份研究生课程一结束就赶忙回国,以免错过金秋中国新一轮大学生“求职季”的高峰。

  然而,原本信心满满的他却受到了现实的当头一棒。小尹目前参加了十几场笔试、面试,但“海归”的头衔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优势,目前他仍是一无所获。“除了更出色的英语能力和更纯正的英文口音,其他的优势似乎并不明显。”

  自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微博]生远渡重洋,三十多年来中国留学生的足迹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学大[微博]国”。

  然而,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出国潮”中基本以知识精英构成的留学人员为主不同,近年来,出国留学门槛降低,留学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海归”的含金量受到质疑,“海归”群体从前所拥有的光环也在逐渐消失。

  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后到英国华威大学深造的陈洁莹说,有的留学生有一个思维误区,觉得我出了国就跟别人不一样,比别人厉害,但其实只是念书的地方不同而已。好的大学,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都是受到认可的,而不好的大学,不会因为是国外的,就有优势。

  不少“海归”在求职过程中也发现,相比于“海归”,一些招聘单位更加青睐国内知名学府的金牌“土鳖”。

  研究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微博]法律系的李欣桐发现,北京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招聘启事上都特殊注明只招收本科为清华[微博]大学[微博]、北京大学[微博]、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法律系的毕业生,这让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微博]法律系的她只能望洋兴叹。

  另一方面,由于欧美等国经济不景气、就业率下降、且针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缩紧了移民[微博]政策,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逐年攀升。

  近日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留学归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近50%,为历史最高值。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这无疑加剧了“海归”在求职中的竞争。

  李欣桐说一次参加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面试时,与她一起等候的三名求职者竟然都是“海归”,一名在美国获得了法律博士,另外两名刚刚结束在英国和美国的法学硕士课程。这样的情况她屡次碰到,一线城市激烈的竞争让她萌生了回东北老家工作的强烈念头。

  越来越多的“海归”也在转变心态,放弃“扎堆”一线城市,去二三线城市寻找机会。

  陈洁莹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她有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但最后还是选择回老家广西工作。“我进的是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的投行部,可以学到很多。”她说。

  “一些二线城市,留学生比例小、生活节奏慢、薪资水平与当地物价比更加客观,留学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一名留学生说。

  “‘海归’人才就业难应该说是一个正常现象,反映了国内人才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唯身份论’,而是把人才综合素质作为选人用人第一准则。”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说。

  一些“海归”认为,对于留学生来说,如何更加准确地衡量自己的价值,如何利用好自己的语言优势和国外经历,在工作地地域和公司性质上做出理性选择,都是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

  “海归”求职难现象也再度引发人们对“留学热”的思考。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介绍,中国2012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9.96万人,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预计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将超过45万人。

  专家认为,目前许多学生在留学专业的选择上,扎堆热门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盲目跟风导致留学生回国之后彼此之间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熊丙奇说,出国留学不应盲目,应在充分了解国外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想要选择的学校、专业情况之后,结合自己职业预期和特长选择留学专业。(张卉 艾福梅 高竹)

(原标题:光环褪色 中国“海归”就业难逐渐凸显)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