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一名澳籍华人青年的独特选择

2014年01月02日07:46  中国青年报    

  尉盼盼,1986年出生,后移民[微博]澳大利亚。在华人家庭和西方社会的双重成长环境下,他的青春有点特别。大学毕业后进了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当了公务员[微博]。不到一年,他就辞了这份在国人看起来很抢手的“铁饭碗”,自己跑去创业,把一个原来濒临倒闭的小超市经营得有声有色。正当生意红火时,他却又将其转让,揣着赚到的钱来中国读MBA[微博]

  初见尉盼盼,帅气干练而又谦卑有礼。说起这几年的工作学习经历,尉盼盼有些羞涩:“其实没什么,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已。”

  2009年底,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毕业后,其他同学多去了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尉盼盼不喜欢悉尼和墨尔本这两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是选择留在首都堪培拉。拥有经济和工商双学位的他顺利地进入澳大利亚的国家统计局。

  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澳大利亚的经济也不景气,公司裁员,许多被录取的同学被通知暂缓入职。政府机关的财政预算虽也有所减少,但毕竟受到的冲击有限。本来有一个稳定工作的尉盼盼,却在工作10个月后主动离职去经商。

  “不是因为不喜欢统计局的工作,只是觉得更想锻炼自己,做自己的事业。”尉盼盼说。一直以来,他都梦想开一家小店,自己当老板,用大学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感受创造价值和增值的快乐。本来,他是想先上几年班,有一定资本时再去创业,当时有一件事促使他提前下了决心。

  2010年9月,在工作将满一年进行升职考核时,尉盼盼得到同批人里唯一一个跳级晋升的机会,结果在面试最后一关未能通过。“当时年轻气盛,不服气。”有点受打击的尉盼盼决定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自己,开始寻找创业的机会。不过,他还是给自己留了后路,先跟统计局请了半年假,“相当于‘停薪留职’吧”。

  尉盼盼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想过开咖啡店,也想过经营餐馆,“因为上学时都在这些地方打过工”。这时,有一家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便利店对外转让。尉盼盼经过一番考察后,决定买下这家便利店的经营权。当时,他手头只有工作攒下的6万澳元,父母帮他用房子抵押,从银行贷款14万澳元,他便开始了创业生涯。

  从未有过任何超市工作经验的他,起初也有些不自信,找了一个朋友一起入股。于是,他和朋友及各自的女朋友,4个年轻人一起经营起这家便利店。初开业时,尉盼盼完全不懂超市经营,朋友的超市工作经验,加上他大学里学的经济学知识,让他迅速进入角色。但合伙人后来很快撤出,留下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便利店从早8点到晚8点营业,关门我还要清点货物、计算盈亏和改善设施,经常每晚干到12点,几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

  光有辛苦是不够的,必须要找准盈利点。他发现,澳大利亚人喜欢喝酒,是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部分。他决定店里主打做酒的生意。“简单算一下,比如2升牛奶4澳元,一个人得喝三四天;而半打啤酒是15~18澳元,可能一个下午就喝完了。如果我的店装满了牛奶,也赚不了多少钱。而如果装满了啤酒,很快就可以盈利。”

  澳大利亚的啤酒市场竞争很激烈。为了吸引顾客,各大超市竞相压低啤酒价格,有时甚至会低于成本价。尉盼盼于是就利用超市打折的机会大量买进啤酒,然后以正常价格卖出,赚取差价。“那段时间我对哪个超市、什么时段,啤酒的价钱非常清楚,在各处比较后选择最好的时机进货。”用这个策略,便利店很快扭亏为盈,不到一年便收回了成本。

  一年以后,随着便利店经营规模的加大,他有些忙不过来了,决定增加人手。但毕竟是小本生意,给不起太高的工资,于是他雇的第一个员工是他妈妈。妈妈辞了原来的工作,帮助儿子一起打理这家他辛苦经营的便利店。“我妈虽然说是帮我,实际上是我雇佣她。”他发给妈妈的工资收入是年薪9万澳元,而他当时在统计局工作的年薪也只有4.7万澳元。

  就这样,尉盼盼的便利店逐渐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营业额也稳步提升。但尉盼盼却萌生退意,决定将店转让出去。“开店就是为了锻炼并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应该对自己有更长远的规划。”

  2012年4月,尉盼盼以16.6万澳元的价格将便利店转让,而当时他买下这家店的价格是2.5万澳元。还清银行贷款之后,兜里还剩了几万澳元。他觉得自己还需充充电,这点钱正好可以用来交学费。之后,他便开始着手申请出国留学[微博],不久后他拿到了北大国际MBA的入学通知。

  如今,在北大读书的尉盼盼,在学习之余,还在一家咨询公司兼职。他又得打工挣钱,供自己读书了。他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认为中国比澳大利亚市场大得多,到处都是商机。他准备两年以后,在北京开一家更大的店,做更大的老板。(记者 王俊秀)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