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课堂恶作剧:给耶鲁教授一个铃铛

2014年02月12日09:55  北京晨报    
美国学生为何不尊师美国学生为何不尊师
杨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教授

因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而获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最近在耶鲁大学的课堂上遭遇学生的恶作剧。

据《耶鲁大学每日新闻》报道,“席勒开设‘宏观经济学入门’这门课,为刚入学的十八九岁的学生讲授。但因为在课堂上总是把诺贝尔奖挂在嘴边,而遭遇学生的嘲笑”。报道称,2月3日,就在席勒讲课的途中,几个学生忽然站起,“每人手中拿着一个铃铛,其中一男一女走上讲台,把一件物品交给了席勒:一个边上镶着卷轴的‘奖状’。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既然你那么爱把自己获诺奖的事儿挂在嘴边,说得比任何人都多,我们就颁发给你一个铃铛奖,以资鼓励’” 。

席勒遭遇学生的当堂反对,并且付诸行动的事件,引起了诸多老师和学生的评论,有评论者称:“拿着铃铛羞辱席勒的同学不顾席勒作为一名老师的身份,违背了信任和尊重的师生相处原则,违反了学生、老师之间关系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而席勒本人,对此则泰然处之,他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恶作剧真是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但是最后没有大碍。指责我诺奖挂嘴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批评,我还是能够承受得住的。”

耶鲁大学师生之间的这一幕也引起了国内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有网友表示“不满的话和老师明确或婉转地指出就可以了吧?这么做不尊敬老师。”而支持者则认为“不迷信权威是创新的源泉”。此外,也有网友调侃称:“这也算新闻,可能在中国会让人们感到惊奇吧。”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在教学中,每个老师的方式、习惯都不同,吸引学生,或者被学生反感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大学作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地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非常重要,如果有些表达意见的行为不合适,自然也会受到批评。”

什么样的老师吸引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炫耀自己的成绩,本身确实不是一个很让人喜欢的行为,有的学生可以宽容,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自己的不满,这都很正常。一个老师的好坏,一方面在于能不能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在于他能否引领学生走在学术的前沿。

北京晨报:身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却在课堂上遭遇学生的恶作剧,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您是怎么看待这一事件的呢?

杨阳:这并不奇怪,每个人的观念和思想不同,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炫耀自己的成绩,本身确实不是一个很让人喜欢的行为,有的学生可以宽容,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自己的不满,这都很正常。一个老师的好坏,一方面在于能不能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在于他能否引领学生走在学术的前沿。最基本的,老师个人对于知识、学术的态度,是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与否的重要变量,个人习惯问题可能会造成一些矛盾,但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北京晨报:这种类似的现象在国内出现过吗?

杨阳:国内其实也很多,有一些老师上课时口气很大、夸夸其谈、过于自恋、喜欢炫耀自己,更有甚者在课堂上讲自己和某某领导、某某企业家往来密切等,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实际上,夸耀自我并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最好的老师,他可以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样的老师,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于人生和事业的选择。其次,能够按部就班地传递知识的老师,也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再次,学术水平、表达能力等等都不足,反而炫耀自我的,自然不受学生欢迎。

诺奖得主在课堂上被学生恶作剧,其所引发的思考远远不至于恶作剧本身。诺奖得主、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为什么会给十八九岁的本科生讲课,并且是如此基础的入门课程呢?而被恶作剧之后,尽管不少人批评学生对老师不够尊重,但席勒本人的态度却很平和,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杨阳说,其实这些现象,正说明他们尊重教育的规律,并且对教育本身有很好的认识,相反在我们国内,还有不少的大学和学者做不到这一点,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认真思考的。

教育的本分

大学是教育转变的一个关键时刻,在进入大学之前,比如高中、小学等,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知识的接受过程中,而进入大学,则是进入学术领域的开端,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乃至于对于学术研究基本理念的建立等,都非常有好处。

北京晨报:世界著名的学者、诺奖得主去给刚入学的本科生讲课,甚至被学生恶作剧,引起了很多思考,在你看来,应该如何对待?

杨阳:在欧美大学中,名教授、学术大腕儿给本科生讲课是普遍现象,许多名牌教授在本科生入学时就担任主要课程的教授工作,这也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一种表现。大学是教育转变的一个关键时刻,在进入大学之前,比如高中、小学等,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知识的接受过程中,而进入大学,则是进入学术领域的开端,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乃至于对于学术研究基本理念的建立等,都非常有好处。相反的,如果这个时候的老师很差劲儿,那么学生可能就此失去建立好的学术概念的机会,并非以后也很难再进入到学术研究的领域。

北京晨报:在国内,名教授不教本科生的现象屡屡引起批评,真实情况如何?

杨阳:在过去,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也就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教本科生的基本上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但是现在,高校中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确实越来越少,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实际上不论教育部还是各个大学,都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好。

教授为什么不讲课

我们的高校对于教授的评价体系中,教学本身并非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实际上,不论是拿课题,还是评职称等,都和是否给本科生上课没有关系,硬指标往往都是科研方面的要求,而非教学方面的。这样的情况下,要让教授主动多给本科生上课,何其难也。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出现名教授远离本科教育的问题?

杨阳:一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学扩招中,研究生的扩招比例非常大,有教授职称的,在此以后主要开始带研究生,他们给博士、硕士讲课就足够完成教学工作量。我们知道,本科生的课堂往往是大课,研究生的课堂则相对很小,给研究生上课既轻松,又可以完成工作量,自然也就少有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了。其次,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名教授们面对的诱惑太多,走穴、讲学、作秀等,还能剩下多少时间上课呢?

北京晨报:您提到已经有一些相关的措施,但效果不大,这是为什么呢?

杨阳:近年来,教育部和各高校确实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出台了相关的规定,比如说有的大学规定教授每学期必须为本科生讲课多少课时。但是这些规定更多是针对一般老师,对那些名教授约束不足。因为名教授,往往都是学校中的学科带头人,对他们的教学考核,就不是特别严格。此外,我们的高校对于教授的评价体系中,教学本身并非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实际上,不论是拿课题,还是评职称等,都和是否给本科生上课没有关系,硬指标往往都是科研方面的要求,而非教学方面的。这样的情况下,要让教授主动多给本科生上课,何其难也。

双重夹击下的大学

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大学也因此受到了资本的冲击。当时,在整个社会走向市场的时候,高等教育对于如何独立于市场、保持超然的问题上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这使得市场影响大学过深,市场规则对大学的侵蚀严重。但另一方面,行政权力对大学的干预并没有减弱。

北京晨报: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和欧美的高校会出现这样的差别,是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吗?

杨阳:不是。其实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是按照欧美的模式建立的,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大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按照美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建立的,也参考了一些欧洲大学的规则,当时,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欧美差不多,教育的规则、方式等的差异也不大。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的变化,即学习苏联教育,但是学习苏联教育之外,欧美的底子本身还在,而且学术教育领域里面,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并非完全不相干。到了开放以后,高等教育再次改变,学术氛围回归,当时大学中学术的理想主义色彩非常浓厚。

北京晨报: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杨阳: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大学也因此受到了资本的冲击。当时,在整个社会走向市场的时候,高等教育对于如何独立于市场、保持超然的问题上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这使得市场影响大学过深,市场规则对大学的侵蚀严重。但另一方面,行政权力对大学的干预并没有减弱。大学在市场和权力的双重夹击之下,越来越不太像大学了,某些师生关系变得功利、世俗、趋炎附势,充满着铜臭味道,大学的教育功能丢失。

学会正确使用批评

我们现在大学中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比较常见是用脚投票,他觉得老师不好,就不选这个老师的课了。这种反应其实很正常,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选择老师的权利。当然,也有批评老师的权利。但是现在,对于这样的权利,我们的学生似乎还不太适应,或者说还不太会合理地使用。

北京晨报:国内大学中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似乎也不绝于耳,情况如何?

杨阳:批评很正常,一个老师如果有一点儿学术情怀,我想他应该能够坦然接受批评。老师本身也是普通人,哪怕是名教授或学术权威,也不可能完全不犯错误,得意可能忘形,这很正常。如果能够宽容接受批评,自然会慢慢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另外一面,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也未必全都正确,所以理性地看待批评,才是一个合适的态度。我们现在大学中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比较常见是用脚投票,他觉得老师不好,就不选这个老师的课了。这种反应其实很正常,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选择老师的权利。当然,也有批评老师的权利。但是现在,对于这样的权利,我们的学生似乎还不太适应,或者说还不太会合理地使用。

北京晨报:为什么这么说?

杨阳:如果觉得老师讲课不好,直接批评或者向教务处反映等,都是很正常的选择,都没有问题。不过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比如说学生打老师的小报告,指责老师教学之外的问题,比如打政治小报告等。课堂就是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地方,和学术不相关的东西,不应该成为学生攻击老师的武器,但是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大学里恰恰不少。这也是不正常的批评态度,或者说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批评。

大学如何回归教育

伪市场化固然不可能让一个教育机构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大学,同时行政权力的干预也使得大学越来越不像大学。今天我们说要去行政化,但是要实现很难,大学的资源配置、人事任命都是通过行政权力完成的,不改变这些基本的规则,去行政化就难以成功。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纯粹。

北京晨报:那么,您觉得怎样才能改变这些问题呢?

杨阳:市场规则过分影响大学,解构了大学中的人文精神,权力的过度干预又使得大学行政化愈加严重,成了一个名利场。学术、教育的尊严尽失。而且,更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的市场化,其实是伪市场化,是一个外部市场化,内部通过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的状态。比如说,当前大学的办学经费,基本上60%左右是依靠行政拨款,剩下的40%要靠学校自筹,但是对学校收费又严格限制,制定一个学费标准,所有学校一体遵行,不考虑办学成本、服务质量,结果一流大学和三流大学收费差不多,但办学成本显然不同,学校只好办企业、办班去创收。而且,拨款的部分,也存在很多问题,只有一部分是直接拨款,其他的都通过课题等各种方式,让学校去竞争。

北京晨报:所以说,要改变大学的风气,在于改变办学的理念?

杨阳:是的。伪市场化固然不可能让一个教育机构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大学,同时行政权力的干预也使得大学越来越不像大学。今天我们说要去行政化,但是要实现很难,大学的资源配置、人事任命都是通过行政权力完成的,不改变这些基本的规则,去行政化就难以成功。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纯粹。(记者:周怀宗)

(原标题:给老师一个铃铛美国学生为何不尊师)

分享到: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