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式择校”催热补习班经济

2014年04月04日10:44  新闻晨报    收藏本文     

  刘宏松

  近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课外辅导市场大概有60亿英镑的经济总量;28%的英国家庭花钱送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英国家长[微博]平均每年花在一个孩子身上的补课费是2758英镑。英国教育[微博]慈善组织萨顿信托所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上课外辅导班。11岁-16岁年龄段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接受课外辅导。

  包括《泰晤士报》在内的很多英国主流报刊都刊登课外辅导班广告,在可免费领取的报纸杂志上,这类广告更是铺天盖地。在英国图书市场上,课外辅导书是一个很大的图书门类。虽然没有确切数据说明其销售情况,但从各大书店中摆放这类图书的书架数量看,书商似乎不愁其销路。英国经济整体上仍处低迷态势,但以中小学生为服务对象的补课经济却是少见的亮点。

  对于英国家长来说,孩子的课外辅导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普通课外辅导机构的收费在每小时20英镑以上,由知名补课教师授课的顶级辅导班收费达到每小时70-100英镑。尽管价格不菲,但还是有很多英国家庭愿意为孩子投资,其中包括一些低收入家庭。统计数字显示,上课外辅导班的孩子中,25%来自富裕家庭,18%来自低收入家庭。

  在被问及为什么要上课外辅导班时,60%学生的回答都是 “备考”。这当然不奇怪。考试指挥棒在英国也一样奏效。家长们希望孩子通过上课外辅导班进入好大学、私立学校或较好的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均有自己的选拔性考试,公立学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水准无法满足这类考试的要求。要想在私立学校的选拔性考试中胜出,家长们只能给孩子“开小灶”。

  私立学校学费高昂,中低收入家庭无力承受。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上课外辅导班不是为了备考私立学校,而是为了进入较好的公立学校。英国公立学校虽然原则上是按学区划分招生,但家长也有选择学校的权利。这一权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撒切尔政府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撒切尔夫人当时认为,二战后不允许在公立学校中择校的平均主义做法,造成了英国基础教育质量下降;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公立学校相互竞争。由此,赋予家长择校权的教育改革法案相继出台。

  《1980年教育法》首先赋予了家长在公立学校体系内进行学校选择的权利;《1988年教育改革法》又将招生权利由地方教育局转移到学校,规定公立学校需实行“开放入学”。根据这两项法案,家长可以为自己的孩子申请任何一所学校,允许家长和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而不是就近入学,并规定了学生的标准数量,即每一所学校每一年级招生人数的最高限额,在没有达到限额时,学校不能拒绝家长的要求。为使家长获得相关信息,《1993年教育法》要求地方教育局向家长提供本地区学校考试成绩以及其他绩效指标,规定家长有权得到有关被选学校情况的资料。

  家长有了选择学校的权利,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较好的公立学校。在引入市场机制后,公立学校获得的拨款与学生数量挂钩,而学生数量与学校在各类大考中的成绩排名密切相关。为了在成绩排行榜上取得好名次,各个学校都希望择优录取学生。而对于想被较好的公立学校录取的学生来说,考试成绩是硬道理。于是,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为提高考[微博]试成绩,纷纷加入补课大军。

  由于来自不同收入家庭的孩子获得课外辅导的机会不均等,他们进入较好的公立学校的机会也因此而变得不均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工党政府对此提出了批评,对公立学校选择性招生的比例进行了限制,但在竞争机制没有取消的情况下,限制比例的做法收效甚微。

  卡梅伦政府上台后,基础教育的政策目标再次转向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保证效率,限制选择性招生比例的做法不再采用。为兼顾公平,卡梅伦政府去年推出了“学生补助计划”,为公立学校的贫困生提供补习资助。仅仅一年之间,补助费用从623英镑涨到900英镑。这笔补助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英国课外辅导市场的热度。

  (作者为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微博]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