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纽约创业 中美结合受风投青睐

2014年04月28日10:01  环球网 微博    收藏本文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BWCHINESE中文网4月28日报道,目前,一批赴美中国留学[微博]生或为生存,或为梦想,寻找着尼基市场,尝试自主创业。那么,梦想能否照进现实?手握着经济命脉的风投们又会青睐什么样的初创企业和初创人才呢?

  20年前,《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红遍了全国的电视剧,第一次将中国人在美国奋斗的辛酸历程搬上荧幕。而20年,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如说中国留学生群体人数呈现了数百倍的增长,再比如说,现在的留学生们毕业之后,不仅仅满足于“一份工作”或是“如何生存”。他们说:“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就自己当老板。”

  “后金融危机”成就美国“黄金创业时代”

  2014年纽约,三月的一个夜晚,漫长的冬天还没有结束。靠近华尔街的一栋办公楼中,挤满了从各地赶来参加创业者见面会的年轻中国面孔。纽约华人创业协会(NYCCEO)联合主办人陈希孟对记者表示,最开始只有十几二十个人来参加类似的活动,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个会议厅都装不下了。

  “因为(纽约)这边科技行业发展很好,很多大的公司也在这边收购公司,包括Facebook也在这边开办公室,雅虎也在这边收购了Tumblr。这样的话生态系统就做起来了,学校也有很多学生,创业者,工程师,纽约的创业气氛越来越浓厚。”陈希孟坦言,这样的讲座活动每个月都会有一次,而基本上场场爆满。

  很明显,“创业”对中国留学生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字眼儿了。

  而眼前美国这股创业潮,还得追溯到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经济的萧条导致就业市场惨淡,而创业浪潮却同时兴起。根据考夫曼创业活动指数(KIEA),美国的创业率在09年和10年达到历史最高点0.34%,也就是说,一万名成年人之中就有34个新创业者。

  虽然这个数据随着美国就业情况好转而在2012年下降到0.3%,但眼前,当科技巨头们纷纷打响“圈地”收购战,将上百亿美元的现金砸向初创企业时,纽约时报撰文到:“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数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而在今年预计将攀升到100家之多”。

  2012年,Facebook宣布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只有13名员工的拍照应用Instagram之后,又以190亿美元在今年二月收购了仅创办4年、只有50名员工的社交应用Whatsapp,紧接着再不久前又用30亿美元收购了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而后者的创始人年仅21岁。

  Facebook的大手笔让世人惊呼之余,无疑让创业群体和风投行业都振奋不已,自问道:“创业时代”来临,我是否能分一块奶酪呢?当然,这自问的人群中,不少是年轻的中国留学生们。这群年轻人受过最好的美国教育,掌握着技术、怀揣着想法,能嗅到敏锐的市场商机,让人们对华人创业的印象不仅仅停留在餐馆业或中国城当中。

  可是,创业,没有那么简单。

  四位中国留学生的“纽约商道”

  3DROPS工作室联合创始人黄沙:在创业浪潮中瞄准创业者们

  27岁的黄沙曾经在英国伦敦做电脑工程师。

  “但问题就是:我实在是不喜欢编程。”黄沙苦笑着说:“我喜欢电子高科技的东西,但你真要我去做那个东西 我实在是受不了。”

  因为志在传媒,黄沙离开伦敦来到纽约学习电影。毕业后,他与他的合伙人们看准目前创业潮在纽约的兴起,以“为创业公司们提供影像策略营销”为商业模式,联合创办了3DROPS影像传媒工作室。而纽约华人创业协会的联合主办人陈希孟也在他的创业团队当中,手中的创业人士资源成为工作室潜在的客户群体。

  “我们希望能用影片的力量让创业初期公司们的产品更容易让别人接受、更快让别人知道,然后更多地去宣传他们。”黄沙道:“这本身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而一位名为大沐的业余小型风投人士也为黄沙在创业初期的资金流上提供了帮助。

  “参与(投资的)公司运作的话,我会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它可能可以以后做大,然后提供一些投资回报;第二是它能对我其它的公司有着战略上的意义,黄沙这个公司更多是属于后者。”大沐表示,在纽约留学生群体日益扩大,如果能将资源整合运用得当,那么这个群体将发挥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

  黄沙希望,能用自己过去在电脑工程方面的经验加上对传媒市场的理解,在创业潮流再度席卷纽约之际,他和他的3DROPS工作室创业团队能够搭上这趟顺风车。

  摄影师林海音:个人积累“带出”市场

  26岁的女性摄影师林海音并不是摄影专业出身,却已经在纽约本地小有名气。

  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经济学研究生毕业,林海音在留学期间因为拍摄的一组照片《七个肿瘤》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让她有着“肿瘤天使”的赞誉。这组照片不仅改善了照片主人公的现状,同时也改变了林海音的人生规划,让她在毕业之际决心创办个人摄影工作室,开始了一名摄影师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创业时,林海音坦言,也忍不住会计算运营成本、支出收入情况等等;而因并非摄影专业背景出身,她坚持上课进修,甚至免费帮其他专业摄影师做助手。但当工作室真正做起来之后,她发现困难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

  与国内不同,无论是个人写真还是婚纱照,美国本地专业摄影都价格不菲,平均三四千美元一次拍摄的价格让不少留学生和华人都负担不起,而从学生时代帮朋友们免费拍照,到后来有顾客付钱请她进行婚纱拍摄,林海音表示,在纽约留学生和美国华人中存在着非常大的潜在商业拍摄市场。

  几年的坚持积累、女性摄影师细腻的视角和对人文情怀的关注让林海音的作品广受好评。而她也会定时推出摄影订阅专题,积极在线下参加摄影分享会,使她在微博、微信、人人网上都积累了高人气,受到纽约留学生、华人群体以及不少美国商业拍摄客户的青睐。在今年,更是屡次登上《Elle》以及韩寒的《一个》杂志封面,甚至获得拍摄张曼玉等名人的独家机会。

  “其实就是那句很土的话,‘积累加机遇’。”林海音坦言,不少机会都是受到朋友和同学们的推荐,“作为摄影师本身,当别人把目光落在你身上的时候。那就是做好自己的积累,可以第一时间把你的作品呈现出来。”

  林海音表示,未来短期目标希望朝商业和杂志方面的机会进发,朝着摄影梦想继续前行。

  创业者石朴/张哲敏:“我们没有失败,我们只是还没有成功。”

  一年前,石朴和张哲敏还是人们口中的“高富帅”--在美国研究生毕业之后分别在纽约谷歌和美国银行任职,拿着高薪,开着宝马。然而,两个人却在那时大胆地做出了一个让身边朋友们都惊讶的选择:辞掉高薪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

  “过去的两年我们都知道世界的发展很快,我感觉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大爆炸的年代,各种各样创新的产品层出不穷,我们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感觉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的话,在这个时代感觉是一个局外人。”石朴笑着说,他不想错过这场轰轰烈烈的科技革命,“我希望能为社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我想看看自己扯掉大公司的光环,自己还能走多远。”

  两人一拍即合,在曼哈顿下城租了一个工作单间,开始研发一些智能手机应用软件产品,但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顺利:两人看准目前美国高校里没有详细的校园地图而导致很多新生晕头转向的市场空缺,计划研发一款校园地图电子应用软件,但这两个后台技术工程师,花了大约三个月将产品雏形做出来之后却不知道如何推销给市场。

  “当时就有点闭门造车了。”张哲敏回忆道。

  在跟美国高校们推销失败,第一个产品碰壁之后,两人分别又开发了一些游戏和手机应用的产品,但都没能顺利打入市场。没有营收进账让两人倍感压力,而张哲敏还有住房和汽车贷款,终于在坚持了一年之后,两人决定暂时中止创业,重新开始寻找工作。

  目前,张哲敏顺利进入一家科技公司,而石朴决定离开纽约,前往西雅图的微软总部供职。

  “当初辞职我并不后悔,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人生机经历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石朴打趣着说,“就当又读了一年书呗,学到了很多无价的知识,只是这次没能拿到‘A’。”

  而两人都表示,从这次创业失败中学到非常宝贵的经验,虽然目前决定暂时回大公司工作,但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并没有结束。

  “虽然对纽约挺不舍,但我先去西雅图修炼一下,到时候也许还会再辞职回到纽约创业的!”石朴笑着说。

  中美市场结合 风投天使最青睐

  不同的创业公司在创业领域和思路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如果能获得投资,那么成功机会将大很多。然而,在2013年全年,美国风险资本投资者资助了1500家初创企业,天使投资人支持的企业超过5万家。

  当然,在初创企业数量增长的情况下,这仍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获得风投支持的初创企业比例仅为四百分之一,而天使投资人则将这个比例控制在四十分之一。如何能得到天使和风投们的青睐,也是创业者们的必修课。

  “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看一个市场。市场有多大,这个团队的执行能力有多好,然后它这个技术壁垒高不高,所以最能打动我心的是市场巨大,管理团队执行能力非常好。”

  骑士投资集团管理合伙人张鸿飞在担任今年“南京321计划”创业大赛美东分赛的评委时表示,产品市场、利润潜力、技术、以及团队执行力是风投们投资创业公司时最看重的几个因素:“主要看这个产品这个idea有没有市场,这个市场有的人可以看10年下去,但我们看的可能就是半年到一年之内,能不能打开这个市场。”

  而寻找投资人也是一门学问,风投天使们多半不会投他们不了解的行业,所以创业者们寻找投资者时,也需要做到知己知彼,就算不能百战百胜,也不能盲目抓瞎。

  同时,在美国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不少海外创业者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在“南京321计划”创业大赛这样奖励100到200万人民币创业启动资金,以及一系列政府支持政策让不少有着创业想法的海外人才蠢蠢欲动。同是担任比赛评委的美国华尔泰国际资本董事会主席唐马克表示,将已经在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去中国“本土化”,打个“时间差”,是一些投资人比较青睐的项目。

  “(对回国创业的人) 我们都会建议他:在你回国之前仔细在美国看一下,你做的东西在美国的商业模型有没有成功?如果这个商业模型在美国成功了,你在国内找个切入点把它做开,这样一来风险就比较低。”唐马克坦言,目前在中国大多数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型都并非原创,而是属于“地区创新”(location innovation),相当与打个“时间差”,而这样的方式较容易被风投们青睐。

  与很多有着创业想法的留学生们交谈时,笔者能清晰地感觉到,“为工作而工作”的想法正在减少,更多的人正通过把世界变得更美好来寻求成就感。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引用一位风投人士说的话,“我心目中好的创业者是一个盖世英雄,他温和又坚定,聪明又阳光,他将身穿金甲踏着彩云而来,塞给我10亿美元的回报”。

  虽然是打趣的话,但留学生创业者们应该牢记,不管是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是去“本土化”还是打个“时间差”,投资者们最看重的是如何盈利和市场需求,而这两点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