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立 做中国教育国际发言人

2014年06月17日11:31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专业选择测评

  “完全照搬欧美高校办学经验已经落伍。”在日前于苏州举办的“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立大会上,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微博]、香港中文大学[微博](深圳)、西交利物浦[微博]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微博]、昆山杜克大学和温州肯恩大学的6所中外合作高校负责人达成这样的“共识”。

  他们中间,最“老”的学校已成立10年,有4所学校都还没有毕业生。尽管是“新生儿”,他们却感到“危机四伏”,因为目前“是不得不创新的时候”。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中外合作大学联盟首届理事长席酉民教授说:“某种程度上,我们和国外大学这次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面临相似的挑战。”

  他解释,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特色的教育模式走到了尽头。过去的这种教育模式之所以有生存空间,是因为大家惧怕没有知识,大学让大家告别无知。“但现在知识获取渠道太多了,我们要重新思考大学、思考教学。”

  上海纽约大学的赵中建教授认为,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并不在乎是否再多几所学校,也不在乎是否再招一些大学生,而最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学、有特色的办学,需要创新意识、改革的勇气和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在首次“聚会”上,他们重点讨论的是如何突破体制瓶颈。他们希望享受“国民待遇”,呼吁获得更多政府的政策支持。

  席酉民教授称,我们是新生事物,无论从现行制度还是社会接受度上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比如,我们在探索如何获得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如何看待高考[微博]分数;中外合作大学能否获得与本土高校相同的待遇、财政支持等。“如果是非赢利大学,有没有资格享受国家给予传统高校相似的支持力度?这与高校的办学力量、人才引进都息息相关。”

  席酉民教授称,我们没有太多政府资源,基本依靠市场资源。与其他高校相比,他们有办学的空间,但是又受到资源的约束。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中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刚开始办学时,就有朋友跟席酉民开玩笑说,如果你们学校要成功,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微博]的教育观念。

  办学8年虽然改变了一些家长的看法,但席酉民仍深深体会到这种挑战。他说,不少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成为高官或者赚很多钱才是成功。

  席酉民称,每所中外合作大学都在试图做一些探索。他们有一个共同愿景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规律,探索新道路。

  曾担任武汉大学[微博]校长的刘经南院士目前担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他说,自己很清楚中国传统高校是怎么管理的,一些固化的模式已经阻碍了学科发展,我们希望新的探索对此有所推动和启发。

  为此,刚刚组建的昆山杜克大学在短期内不会建立院系,而是组建面向问题、面向社会需求的各大研究中心,从一开始就促进跨学科研究。在此期间,将坚持推动“教授治校”原则。

  据了解,根据章程,中外合作大学联盟今后将每年举办“中外合作大学校长论坛”,分享各自在办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此外,联盟的一大作用是要凝聚中外合作办学法人机构的力量,构建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话语体系,做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