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私立走读高中:培养常春藤学生的摇篮

2014年06月25日10:42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悖,美国最顶级的教育资源通常集中在私立学校中,大学及中学教育均是如此。而美国私立高中大体又可以分为走读学校及寄宿学校两类。寄宿中学声势浩大的宣传阵仗使得国内媒体和机构一边倒的宣扬寄宿学校的诸多优势。殊不知在美国,私立走读高中才是美国高中教育的主流,也是多数美国家长[微博]的第一选择。那我们来看看走读中学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优势。

  1.录取几率更大 同等学术背景,更容易申请到顶尖私立走读高中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讲,谈到美国中学,首先会想到寄宿制中学。寄宿制中学之所以会在中国深入人心,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接纳国际学生的住宿条件,所以在面向国际招生上做得比较早,宣传做得也比较好。但面对近年来数量飙升的中国申请者,受限于有限的住宿空间,寄宿中学只能水涨船高,不断提高托福[微博]和SSAT等入学要求以选拔最优质的学生。由此导致寄宿高中竞争异常激烈,入学名额一位难求。相反,走读制高中由于数量众多,且招生名额不受学校宿舍床位的限制,招生数量相对高于寄宿学校。因此,学生申请同档次的寄宿及走读高中,获得走读高中录取的几率更大,选择更灵活。

  2. 更多学校选择 3万多所走读高中供学生自由择校

  私立走读高中数量远多于寄宿高中。全美3万余所高中,而寄宿高中仅千余所,余下的都是走读高中。所以走读高中才是美国中学教育的主流。顶尖的私立走读高中拥有严格的师生比例(小班制)、严谨的教学以及精英人才培养的理念,使得很多注重对子女教育培养的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走读学校,让自己的孩子早早赢在起跑线上。美国各州拥有数目繁多的私立走读高中,中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找到最合适的高中入读,尽可能最大化地利用美国的教育资源为申请大学做知识和能力的多方面准备。

  3. 语言环境纯正 5%的国际生比例有利于学生迅速提高英语能力

  走读制高中以本土学生为主。相较于大多数寄宿制高中15%-40%的国际学生比例,多数走读制高中国际学生比例维持在5%以下,所以很少出现中国学生扎堆的情况。纯正良好的英语环境使得中国学生在课堂发言和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听力和口语。全天候学习地道的美式表达,帮助学生迅速提高语言水平,同时加速融入美国文化,真正学会如何与美国人有效沟通。

  4. 寄宿家庭安全放心 帮助学生融入当地生活,适应美国文化

  走读学校的学生一般都会住在学校附近的寄宿家庭,平时上下学可以坐校车或者由寄宿家庭父母开车接送。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对寄宿家庭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和接待反馈都有严格的甄选。通常寄宿家庭都有接待学生的丰富经验,有责任心、爱心,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学生与寄宿家庭一起生活,不但可以获得学业的指导、感受到家庭的呵护和温暖,还能近距离切身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学会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尽快融入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此外,中国学生可以和寄宿家庭一起郊游,参加各种家庭社交活动,开阔视野,拓展交际网,这在无形中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有助于他们未来在美继续深造和长远发展。

  5. 更灵活的时间安排 校内外各项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申请竞争力

  中国学生赴美读高中的最重要目的是申请理想的大学。但申请美国顶尖名校仅靠优异的GPA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与众不同的优势,如有组织或参加社团的经历,有体育和音乐的特长,或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而在相对闭塞的寄宿学校里相对机会较少。相反,走读的学生课外时间充裕灵活,不仅可以参加校内各项活动,还可以周末与寄宿家庭一起参加当地的社团或者教会的活动。这些校内外活动的经历锻炼了学生的领导力,组织和沟通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申请材料的含金量,为其冲刺顶尖美国名校助一臂之力。 

  6. 全方位境外监管服务 全程关注学生的学术进步和身心发展

  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将全方位监督学生的学习并了解其在美国的生活,如有任何问题可随时帮忙协调解决。全美合作的几百所学校所在地区均设有地方协调员,专门负责寄宿家庭的安排及国际学生的管理,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生活问题。此外,我们也会定期把学生在美期间的学习及生活情况报告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动态,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新浪教育将于6月28日上午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新浪2014北京国际高中大型公益择校说明会”,届时将有30余所知名公办学校国际部、国际高中与家长学生一对一交流,报名电话:18501341139 活动详情:http://t.cn/RvWUFHA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