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华人眼中的德国式吵架:讲道理 不耍混

2014年08月01日07:53  新浪教育    收藏本文     

  虽然“争论”与“吵架”有时候是同事、亲友、家庭、婚姻无论哪一层关系里都是无法避免的,但各种类型的“拍砖”之间确实存在质量水平的高低差别。

  有一次我和德国友人大[微博]弥闲聊提到一次单位的会议争论。我说:“你们德国人还是相当了不起的,相互拍砖都到这份儿上了,还能克制住个人情绪,用事实来争论,而且思维清晰有条理。要是换了中国人,说不准已经冲上去‘啪啪’了。”大弥笑了,说:“我倒是觉得你们中国人的吵架文化更得体。中国人讲究面子,吵架的时候也顾及对方的面子,别让对方太丢脸。好些德国人则自认为占据了真理,以用‘理’灭了对方为目标,赶尽杀绝挫骨扬灰。”可能大弥是有道理的,虽然我觉得他的想法“too simple, too naive”。大弥知道中国人讲究面子,但却忽视了有时候有的人会“得理不饶人”。我同样也只提到了德国人理性争辩的一面,而没有强调全世界各地,无论哪里都有人耍混蛋的事实。

  光听谁能过瘾

  很多人在争辩的时候喜欢引用伏尔泰的名言:“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其实这种只是允许对方张嘴表达自己观点的态度还只处于争论中比较低级的阶段。德国有个记者在一篇论战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即便我们内心愤怒,但是也要公平地对待对方;即便对方的行为不当,也要公平地对待对方。因为公正的态度为我们的价值判断提供了坚实基础。”

  德国人为什么如此提倡理性?这问题有点难了,我虽然不具备分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来解释如何对数百年来德国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能力,但在德国生活十来年的经验告诉我,德国人觉得什么事都应该“就事论事”,用德语来说就是说话办事都要“sachlich”。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凡事都要讲道理,不能耍混蛋。

  强大的理性思维在讨论课上炼成

  德国人理性公正的争论能力是怎么养成的?这和德国学校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德国学生上到初高中阶段,很多课程的授课方式和大学已无两样。例如高中阶段的德语课,学生并不是简单地读一两篇歌德席勒的作品选段,背一背作家的生辰八字,就足以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了。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老师分配题目,学生准备后在课堂上作报告。例如在学习表现主义文学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学生阅读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的短篇《喝彩》和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马戏团顶层楼座上》,然后在课堂上分析两篇短文的内涵寓意,比较两个作者的写作用意。

  这种学习方式和大学的教学方式已经无异。在德国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上讨论课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领到一个报告题目。作报告的人事先复印好报告提纲,课上分发给老师和同学。作完报告之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都有可能根据报告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还会根据报告人的回答进行讨论。讨论双方得就事论事地进行讨论和争辩。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有条理且主动地学习专业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最好看的“德吵”在电视里

  德国公共场所发生激烈争执的现象比较罕见,我觉得最好看的德国式“吵架”是电视上的政治脱口秀节目。特别是公法电视台,差不多每天晚上都会有一档招牌式政治脱口秀,讨论社会上刚刚发生的各类重要事件,受邀参加的嘉宾大多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新闻界的名人。德国的政治人物大都接受过“专业争吵训练”,他们不但反应快、嘴皮子溜,而且还能处变不惊、永远“装作”一副镇定自若的模样。有时候讨论变得激烈时,政治嘉宾们会变得语速越来越快,音量也有所加大,但是声调却能保持低位,面部挂着招牌式的笑容,可是心里说不准都想把对方生吞活剥千刀万剐了。

  德国电视二台有一档名叫“Markus Lanz”的脱口秀。去年2月的一档节目中左翼党议会党团第一副主席萨拉·瓦根克奈希特(Sahra Wagenknecht)是受邀嘉宾之一。主持人兰茨(Markus Lanz)似乎有点故意耍弄瓦根克奈希特的意思。当瓦根克奈希特说,如果政治家连续数周数月只是不停地出席各种活动和会议,而没有时间阅读书籍报刊,没有时间写作,那么人就会变笨。主持人兰茨像是抓到了攻击要点,赶紧接过话茬问:“是不是可以简单归纳总结为,从政是变笨的最简洁道路?”

  全场大笑,瓦根克奈希特也跟着笑出来,很快她又恢复了平常的表情语气平静地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每个政治家都应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应该稍微停一停,不是连轴转地开会,而是休息一下,读读书,思考思考问题……”她话还没有讲完就被兰茨打断。

  瓦根克奈希特仰着脸很专注地等着听兰茨的下一个问题,结果这个主持人却很是鲁莽地问:“您和拉方丹(奥斯卡·拉方丹,德国左翼党前议会党团主席,瓦根克奈希特的男朋友)两个人谁更笨?”观众席上有人对这个问题发出了嘘声。瓦根克奈希尴尬地笑了笑,然后口气平和、措辞非常有策略地说,她和拉方丹刚好就是知道给自己放假充电的政治家。看了这段谈话,我只能说:“萨拉,干得漂亮!”

  德国式吵架不是“纽约式过马路”

  当然也必须得承认,德国人中也有神经大条的。德国有“朋克教母”之称的尼娜·哈根(Nina Hagen)就着实是个另类的公众人物,她自称见过外星人和飞碟。曾有媒体以“挑衅就是尼娜的原则”为标题对她的经历进行报道。可以想见这位朋克教母在参加电视脱口秀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表现。

  2005年,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前夕,德国电视一档著名脱口秀节目邀请政界、新闻界和文化界的几名女性代表就“如果默克尔当选联邦总理对女性意味着什么”为题展开讨论。当时在场的人就包括尼娜和绿党前成员尤塔·迪特福尔特(Jutta Ditfurth)。这二人话不投机,但不是半句多,而是点火着。在争执中,尼娜怒骂迪特福尔特是“肥婆”,说迪特福尔特的话是“狗屎”,强调自己以后再也不会和“这头愚蠢的奶牛”一同上节目。这全都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呀。迪特福尔特倒是显得比较淡定,被骂“肥婆”的时候还能呵呵地笑出来,这当然是冷笑。

  我猜这一档节目的收视率应该是创了新高,全世界人民谁不喜欢看热闹。不过,打算效仿尼娜“撒泼打滚”搏出位的我看就算了,这位大婶可是靠又摇又滚出名的,而不是撒泼打浑。理性争辩是一种美德。俗人们,还是保存我们的理性,有理有据地争吧。

  作者:杨相颐

  旅德生活十余年,曾在国内从事过新闻记者职业,目前在德国出版业担任专职摄影师。(来源:《留学[微博]》杂志)

(原标题:道理讲到底,不能耍混蛋——德国人怎么吵架)

文章关键词: 德国式吵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