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裔中国妈妈教子:模拟家境让孩子吃苦

2015年02月05日09:58  羊城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特别狠心特别爱2:赢在家风》 接力出版社 沙拉·伊马斯 著《特别狠心特别爱2:赢在家风》 接力出版社 沙拉·伊马斯 著

  作为亿万富翁的母亲,跨国教养的经历给了沙拉很多与众不同的智慧,在这本书中,她继续用生动接地气的语言和大家分享她在教育方面的精彩故事和实用经验。作者向读者们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秘诀:良好的家风。什么是家风?什么样的家庭风气代代相传?家庭中哪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养成良好的家风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宽裕。以色列人会把不要的衣服洗干净,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垃圾桶上面,给需要的人拿回家穿。

  看到有面包放在上面时,我们也会去拿来吃。以色列人把富余的面包放在垃圾桶上面时,本意就是给有需要的人吃的,所以都会封好,还是比较干净的。我把面包拿回家,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加工,蒸一蒸、煎一煎什么的,来解决孩子们的早饭。

  难道我真的是没钱买面包吗?才两三谢克尔。不是的。我是觉得我们换了一个环境,孩子们应该懂得:我们看见的这些东西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就应该加以利用。这些面包可以让我们少买一次面包,可以省两三谢克尔。同时我也教育他们: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所有食物我们都要敬畏。那些人拿出来,没有扔到垃圾桶,而是包得好好地放好,那是对食物的敬畏。而需要这些食物的我们好好利用这些食物,同样是对食物的敬畏。

  吃这些从垃圾桶拿回家的食物时,由于良好的教育和解释,孩子们非常愉快地进餐,于是养成了一种习惯。

  我在这里会强调:习惯很重要,这点前文已经强调过。

  我们养成了一种节俭的习惯,没有什么丢人的。有人会说,别人扔的东西我怎么可以吃呢?我觉得别人扔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吃,只要没发霉没变质,我们就可以吃。

  在以色列漫长的移民[微博]生活中,我教育我的孩子勤劳、节俭、朴素。这些词在我生活的年代经常会用,但是到了这个年代,我们今天再来讲艰苦朴素,孩子们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因为这个社会的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已不是我们所处的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所能比拟的了。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们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就算习惯了有非常丰富的食物,也要能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吃人家不需要的东西,这是一个坎。

  这个坎首先需要那只推动摇篮的手的努力。可以说,这是一条起跑线。我从来不赞成幼教式起跑线,不过我也不反对你带孩子参加幼教,这也是一种智力开发。但是当一个孩子处在我们当时那种情境的时候,家长[微博]在教育方式上敢不敢迈出去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人家不要的东西,让孩子内心接受扔在垃圾桶上面的食物,首先父母要战胜心理上的障碍,跨过自己心中的那道坎。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文/沙拉·伊马斯)

(原标题:犹太裔中国妈妈的教子经历5:“模拟家境”,让孩子体验吃苦)

文章关键词: 移民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