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者说:到了美国我们却还继续中国式教育

2016年03月07日 10:13 新浪教育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Insightchina讯,留学(微博)生出国之后,是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是应该按照父母给你计划的路走,这是一个让人矛盾的问题。父母在出钱供我们读书,但是有些时候,尤其是选专业的时候,还是会干涉到留学生的选择。到底这种干涉是不是对的?留学生又应该怎么办?来看看大神前辈的分析

  一

  有一位台湾妈妈,二十多年前移民(微博)美国。这位妈妈有一个女儿,多年以后,女儿长大,考入了全美公立大学里面最好的艺术院校。女儿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艺术家。大一下来,所有艺术课程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妈妈的愿望,是女儿以后可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因为这个问题,母女二人关系搞的很僵。后来,在家人朋友的苦口婆心劝说下,女儿在大一的暑假做出了决定:放弃艺术,改学法律。现在,这位女儿在首都华盛顿有着一份稳定的律师工作,但是她每个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末在家里作画的那几个小时。

  女儿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是多么的有成就感,能让她有“成就感”的事情,可能是她所谓的那份“孝心”让她的妈妈有了无比的成就感。因为律师这份职业是她妈妈不管到了哪里都可以跟人家去炫耀的。

  二

  我高中的时候念的是一所美国的教会学校。当时的寄宿家庭的家长(微博)是移民美国很久的台湾人。 台湾爸妈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去当地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台湾人教会。我在这个教会认识到了到其他同年龄的高中生(在美国出生的台湾人的后裔)。

  我记得当时每个周末去教会的心情都还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呢,我很想去,因为想去那里见这些同年龄的小伙伴。毕竟我的高中里面就我一个亚洲人,而且学校里面也没什么聊得来的朋友。另外一方面呢,我又是特别的不想去,因为这些小伙伴们的家长每周见到我都会说教式的让我觉得我的留学生活过的像屎一样。

  “你有没有开始上AP课程啊?哎哟…没有上要抓紧了。”

  “我儿子为了申请名校,在学校参加A社团B活动的,我好为他自豪哦。”

  “小弟啊,你有没有做义工啊?没有一定要做哦,上大学很看重这些的。”

  “我家Kyle刚刚申请上了UPenn,那个阿姨家的Emily也被Yale录取啦。一驰你想去哪所学校啊?”

  甚至有直接这样跟我聊的:

  “作为亚洲孩子,你不上常青藤你爸爸妈妈该多伤心啊?”

  每个周末教会活动结束后,大家吃饭,家长们聊得无非就是这些话题了。你我之间的攀比之心着实的让我难受。从孩子的GPA到孩子的大学申请;从孩子的日后职业规划到孩子毕业后在哪里工作年薪多少,开什么车。哎…我记得当时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我,一边吃着自己的饭,一边儿尝试着听旁桌台湾老人的台湾话对话。我宁可去听一门我听不懂的方言,也不愿意去听这些家长的攀比。

  后来这所教会我就不去了。那些小伙伴们我也不再联系了。我按照自己的愿望,去了文理学院University of Richmond。我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但是我很欣慰,因为大学四年最后,我学会了如何去做自己。这是让我最欣慰的。

  学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可能不仅仅是所有留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家长需要考虑的事情。我记得大学的时候,听到过有中国学生在每个学期在选课之前,都要跟她的父母汇报。所上的每一门课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有时候我就在想,出来上大学了父母都干涉的这么细致,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得等到何时才能得以锻炼?

  三

  有一年夏天,我住的房子租给了我们学校的三个中国女孩子。一个夏天过去了,我回到家,推开门走进家里的心情只能用想哭的感觉来形容。我的客厅变成了储物室,冰箱里面的东西都流了汤,我的Air Jordan被畸形的堆在了我的Closet里面,家里的地毯上全是碎头发。而最让我无语的是,她们在我回来的一个月前回国,我回家的时候楼上的窗户是开着的。床边的地毯,枕头,被罩,惨不忍睹。

  其中一个北京的女孩子在我通过邮件向她发出质问后,她是这样回复我的:“以前家里都是爸妈关的窗户所以我就从来没注意过也没有经验,结果这次给你这儿弄那么乱。”她一开始的态度还是很强硬的,后来过了两天,才写了封邮件跟我道歉。虽说当时我整个人都被气炸了,后来我还是原谅了这个女生。相信,在外留学的朋友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或者更过分的事情。

  四

  我的一位导师,广告届的泰斗级人物,小女儿上大学念了一半儿觉得没意思,辍学了。现在在一家银行当出纳。男友是一家酒吧的调酒师。两个人租了一个小房子,养了一条小狗,很温馨。每次我与这位导师聊天的时候,她都会提起她的女儿,她说她很为她的女儿自豪,因为她的女儿做了自己觉得正确的决定,女儿现在很幸福很快乐。我曾经的一位领导 ,一家美国银行在上海的行长,女儿上大学后学了环境科学,一心想为世界环境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大学毕业了,女儿去了一所美国公立小学当老师,科目就是环境科学。老行长就这么一个宝贝闺女,但是他觉得女儿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中国的畸形教育体制让人们过于看中分数,过于看中特长,过于看中结果。从学校,到家庭,以至社会,有多少人会耐心的为孩子们做耐心的引导。有时候我也纳闷儿,那既然出国了,来到一个人文环境,教育环境,都比中国先进的地方,却还以中国畸形教育的思维去思考,那请问出国的意义何在?

  我们中国人喜欢求稳。每次回国,父母的一些朋友都会跟我聊到留学的问题。叔叔阿姨们说想跟我这里咨询一些留学的经验。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这个咨询经验的定义被扭曲的定性为人家走过的路应该如何复制。很多家长其实并不在乎他们的孩子最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更在乎的是他们的孩子可以如何按照某一个人的步伐,踏着脚印,一步步稳稳的走过来。

  我总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第一,别人走的路我们学不来。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应该走属于自己的路。抄袭别人的路最后只能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第二,出国上学是一个可以充分让孩子发挥自己个性的机会,结果你却让孩子按照模板去刻制成一个你认为合理的结果。哎…想想真是可悲,可怕啊。

  物质的膨胀与畸形的攀比让很多中国人丧失了拥有自我的能力。有多少人是由于父母的干涉,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工作;有多少人是由于家庭的逼迫,匆忙中找一位“人生伴侣”把后半辈子将就度过;有多少人有过激情,有过梦想,有过那份踌躇满志的拼搏冲动,却在最后被亲朋好友的苦口婆心的劝说给否认了。

  就这样,在国内,我们做着学校,家庭,社会希望我们所想成为的人,所应该成为的人。而到了国外,我们依然如此。你想要的American Dream是一个学历,一张绿卡,一份国籍,还是一个充满了Freedom的环境让你尽情的去做自我?

  回复家长:你可以用金钱买到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永远不能用金钱买到教育

  美国大学的教育体系与国内的大学体系不一样。不存在报考志愿和专业。况且,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校不允许大一新生确定专业。所以,你的孩子在大一入学之后有着和美国孩子平等的机会去寻找自己的爱好,兴趣,激情所在。

  大二了,孩子可以选专业了,孩子想学哲学,但是这个专业今后不好找工作;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去学习计算机或者会计,因为这个类别的专业在毕业后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于是,孩子和家长就进入了僵持的撕逼状态。然后家长说:

  “你有想过父母为你出国所背负的巨大学费吗?如果你自己负担的起三百万软妹币的学费,你爱学什么都行?”

  我觉得这种说话的方式与道德绑架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负担孩子的学费是让自己家里吃饭揭不开锅的事情,那么请不要送你的孩子出国。因为这是一件让家长和孩子都很痛苦的事情。

  我在美国见到过这样的朋友,他们出来了,依然很痛苦。如果负担孩子的学费不是一件让自己家里吃饭揭不开锅的事情,那么家长这样的口吻也未免太商业化了。

  你的孩子终究不是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的奴才,他的教育是你无偿的义务付出。

  如果不是你义务付出的话,孩子出国前你们最好把这个条约讲清楚,你付学费(如果你真的是这类家长的话)

  如果你付出的软妹币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义务付出,那么请不要以上的质问方式要挟威慑孩子。

  孩子和家长是否可以达成共识的关键是:尊重,理解,沟通。你可能会说张一驰转了一大圈,现在来开始灌鸡汤了。其实鸡汤不用我来灌,只是反问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长大了,有思想了,为什么在大学选专业和职业规划上面那么难沟通?家长有没有在自己的身上寻找过问题?

  在美国很多教育机构都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孩子童年和青年时期与父母之间的健康沟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大学甚至工作离开父母后所得到的成就。这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除了每个周末都会有固定的家庭活动外,他们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处理事情和判断事情的能力。

  有激情并不意味着无畏任性,有激情与善于沟通也没有冲突。孩子从小在家里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家里的孩子,而是家庭里的一员。在这些人的成长过程里,父母一直对他们的态度,观点和做事方法给予着尊重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像有些中国人传统思想里的:棍棒之下出孝子。

  孝顺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可能更明显,孩子孝顺父母是责任。但是孝顺并不代表心服口服,尊敬。而对于那些任性想学自己的专业的留学生来说,受到父母阻挠并且依然一意孤行的,往往很多人从小是受惯了家里对TA的束缚,被管制着,家里父母替孩子做决定的一类人。

  因此,请家长不要以学费或者孝道来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你无法做到与孩子之间的健康沟通,也许这与孩子年少轻狂自由任性有关系,但是请问你作为家长有反问过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吗?

  引用我的研究生时期的一位导师,一位广告届的传奇人物,Mark Fenske教授对于教育的一句话:

  Education is an art form

  does not consist of gaining knowledge

  You cannot get an education in an art form

  An education in an art form happens inside you

  it does not come in from the outside。

  An education in an art form

  happens at the hands of yourself

  it is not the work of anyone else

  An education in an art form

  requires a person

  to become stupid overcome that stupidity

  and move to the next thing

  that makes them stupid all over again

  An education in an art form is not complete

  until the student take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king himself stupid by himself at his own volition。

  教育是一种艺术形态

  但是它与获取知识无关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

  你不能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获得教育

  教育由心而生

  不来自外界

  教育出自你手

  不来自他人

  教育需要一个人愚蠢,战胜愚蠢

  然后去做下一件让自己愚蠢的事情,一直循环下去。。。

  直到(一个人以)学生(的心态)

  在自己的意愿下承担起让自己愚蠢的责任时

  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才能是完整的

  注:英文翻译的不是很到位,欢迎留言矫正翻译

  (来自公众号insightchina 作者:张一驰)

标签: 美国留学

高考志愿通(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57名专家为您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3653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7146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4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