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受骗事例屡见不鲜 华人切记擦亮双眼

海外华人受骗事例屡见不鲜 华人切记擦亮双眼
2018年07月25日 09:30 海外网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海外华人受骗的事例屡见不鲜,宛如牛皮癣般挥之不去。近期,一些中国驻外使领馆反映,有不法分子冒充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等机构工作人员,针对在海外经商、留学等的中国公民进行电信诈骗。面对骗局,海外华人切记保持警惕,认真甄别以免上当受骗。

  海外骗术之所以流行和屡屡得逞,首先是因为跨区域欺诈成本低、风险小、跟踪和破案困难。犯罪者付出的往往只有很少的人力、物力和一点点耐心,一旦得逞回报丰厚,即便失手也多能全身而退。其次,不少海外华人初到异国他乡,脱离了原本熟悉的国内“圈子”、氛围和生活方式,又难以融入新的环境、生活,既容易被似是而非的信息所误导,又较易被突如其来的“关怀”所感动。第三,许多海外华人在国内都是成功人士,对自己和生活有较多期望和较高目标,在新环境一旦遭遇“水土不服”很容易急躁、沮丧、急于事功,并进而被投其所好的骗子用看似简单甚至幼稚的“大好机会”所吸引。第四,部分受害者其实并非完全不知道对方是骗子,但或幻想着“捞一把及时下车”,或觉得“对我有益无害”(如一些假文凭、假名校案的受害者甚至配合骗子行骗,然后再拿着明知有假的学历、文凭回国“碰运气”)而听之任之,有些受害者明明已遭受巨额损失,却幻想着“万一能回本”而继续豪赌,最后只能是血本无归。

  同时,骗子和诈骗集团在行骗时,往往精心布置,有的放矢。一方面专门针对海外弱势群体(经验缺乏的留学生,语言沟通不畅、社交圈狭窄的团聚老人,财力丰厚、失落感强烈的国内成功人士等等)下手;另一方面“看人下菜碟”,对不同行骗群体采取量身定制的骗术,一方在明,一方在暗,屡屡得手,也不足为奇。

  针对猖獗的海外诈骗行为,中国和相关国家政府、驻外机构和司法机关应切实加强合作,堵死诈骗者利用国与国间“缝隙”行骗的漏洞。中国与多数国家间缺乏司法合作协议,但这并不妨碍各国间就具体案件展开充分的交流、合作。

  此外,越洋诈骗集团有恃无恐的一大关键,是犯罪成本和风险太低,对此必须切实加大打击力度,使之知所畏惧。

  当然,海外华人也需要加强自我防范和自救意识。很多受骗者之所以上当,是源于自身的贪婪、轻信和侥幸心理。一些同胞在海外陌生环境中仍然像在国内熟悉环境里那样“高调”,却又沉湎于狭隘的“熟人圈”,和周边社区环境格格不入,这样很容易被诈骗集团选作目标,但自己却防御无术;一些同胞人到了海外,却始终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又与国内社会脱节,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这种状态在老到的骗子眼中,正是最容易得手的行骗目标。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尽管许多骗子也假网络得售其奸,但只要善用网络,就能在任何角落构建起绵密的社交网络,建立可靠的信息来源和验证渠道,“耳聪目明朋友多”正是防范骗术的不二法门。正反两方面的无数实例提醒我们,海外华人、尤其是留学生、新移民和老年移民等“诈骗重灾区”自我保护的第一课,是“无论任何理由,绝不能和这个世界隔绝”。

  实习编辑:程诚 责任编辑:王颖

新浪出国频道 新浪留学频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