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青年:到中国学习让我变成另外一个人

哈萨克斯坦青年:到中国学习让我变成另外一个人
2018年10月10日 10:14 环球时报

  原标题:听哈萨克斯坦青年讲述中国情结:到中国学习的决定让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5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自此,中哈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交往更加引发国内外的关注。在联结两国关系的诸多纽带中,有一股力量不容忽视——哈萨克斯坦青年。数据显示,总人口为1826万的哈萨克斯坦,15岁至39岁的青年群体人数为680万。而目前,共有1.4万余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在华留学。加上学成归国的人员,有中国背景的哈萨克斯坦青年不在少数。那么,是什么把他们带到中国?他们又把什么带回哈萨克斯坦?《环球时报》记者日前与多名哈萨克斯坦青年深度交流,听他们讲述各自的中国故事。

  “我命中注定有中国”

  阿特劳是一座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城市,乌拉尔河从这里汇入里海。往北50公里有一座名为萨莱楚克的中世纪城市遗址。这里历史悠久,盛产骆驼,在10至16世纪是连接欧洲和中国的贸易之路,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阿特劳便是23岁女孩图克冉的家乡。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儿时常听长辈说起发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故事,入迷时耳畔仿佛响起驼铃声声,她时常望着地图上的“雄鸡”出神。

  阿特劳石油资源丰富,享有“石油之都”的美誉。2004年,由中哈两国石油公司合作建设的原油管道项目开工,自此阿特劳出现了中国工人的身影。儿时的图克冉喜欢听他们聊关于中国的事情,中国种子开始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2012年,刚满17岁的图克冉在父亲的支持下,如愿以偿来到中国。经过语言学习后,她考上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今年9月,图克冉开始在该校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

  来中国之前,图克冉的父亲叮嘱她“好好学习,将来为中哈两国的发展做贡献”。图克冉时刻把这句话记在心上。2015年暑假,当听说一场名为“中国梦、丝路梦”互联互通丝路行的活动要在家乡举办,图克冉特意赶回去,凭借一口流利的汉语担任翻译和协调工作,帮助活动顺利完成。

  虽然年纪轻轻,但图克冉对未来已有清晰的规划。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研究生毕业以后想先在中国的物流公司工作两年,积累经验,再回国开家自己的物流公司,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经贸上连接中哈两国。图克冉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我的家乡,我命中注定有中国。”

  他把迪玛希带到中国舞台

  实际上,从中国学成归国的哈萨克斯坦青年已在两国交流中发挥巨大作用,“80后”叶尔泰就是其中一位。

  去年年初,随着湖南卫视《歌手》(之前名为《我是歌手》——编者注)节目的热播,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帅小伙迪玛希凭借出色唱功和超高颜值一炮而红,成功跻身“新晋老公”行列。而将他带到中国舞台的,正是与中国有着多年渊源的叶尔泰。

  叶尔泰2001年进入大学就读新闻系,第二年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实习。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中哈两国的交往也没有今天这般密切,叶尔泰对中国完全没有概念,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和这个国家结下不解之缘。

  2009年,叶尔泰偶然听一个在中国留学的朋友聊起了“那边的故事”,建议他也去中国读个硕士,开开眼界。彼时叶尔泰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工作了7年,历经实习生、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等岗位,职业生涯面临瓶颈。朋友的话让叶尔泰茅塞顿开,于是他心一横,不会一句中文就去了东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一待就是3年。

  在中国留学期间,叶尔泰一边在中国媒体中心、经纪公司工作,一边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传播哈萨克斯坦文化?2014年,已经回国的叶尔泰无意中在手机上看到节目《我是歌手》,他当时心潮澎湃,心想:要是能有哈萨克斯坦歌手参加该有多好!叶尔泰立刻开始行动,说服迪玛希及其父母,动用各种关系联系湖南卫视节目组,花了足足2年时间,终于为迪玛希争取到试镜的机会。为什么是迪玛希?叶尔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肯定他会是中国观众喜欢的。”

  2016年秋天,叶尔泰带着迪玛希抵达长沙,请他吃了人生第一顿中餐。年仅22岁的迪玛希试唱4首歌曲,赢得新一季《歌手》首发席位,命运从此改变。叶尔泰说,迪玛希需要专业的经纪团队,他本人并不合适,于是帮他选择了现在的黑金经纪公司。此后,叶尔泰更加专注于中哈两国的文化交流事业。

迪玛希迪玛希

  这几年,叶尔泰的公司陆续买下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伪装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中国影视作品的版权,译制成哈萨克语在当地电视台播出,让哈萨克斯坦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国。叶尔泰正在写书,名字叫《我看到的中国》。他希望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唤起更多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的兴趣。

  回想起当年去中国学习的决定,叶尔泰对记者说:“这改变了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让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原来,传统的哈萨克斯坦人喜欢“认命”,即便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也不太愿意去改变,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害怕失去工作。叶尔泰说:“中国给了我自信,教会我如何实现梦想。”

  “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留学中国”似乎让不少哈萨克斯坦年轻人更有底气。今年7月,25岁的达娜拿到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决定回到家乡阿克套。她想去中国的石油公司工作,以便有机会多到中国出差。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对找工作这件事一点儿都不着急,因为她8年留学掌握一口标准的汉语,仅凭这一条就足以从诸多竞争者中胜出。

  同样不着急的还有耶尔纳,刚从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的他汉语水平过硬,可以选择的工作岗位很多,中国的建筑公司、石油公司等均向他伸出“橄榄枝”。

  哈萨克斯坦古米列夫欧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雷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对中文人才需求旺盛,涉及总检察院、外事部门、各大公司、研究院等各行各业。而在首都阿斯塔纳周边,只要有说汉语的地方就有孔子学院的学生,这让他感到无比骄傲。

  叶思伯拉托夫是哈萨克斯坦最高学府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现在正利用业余时间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尽管纳大纯英语的授课环境对申请赴欧美深造更有帮助,但还是有很多学生跟他一样把目标锁定在中国。叶思伯拉托夫说,科学无国界,现在的中国更国际化和多元化,有很多机会,将来他要去中国创业,投身于新兴产业。“目前中哈合作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领域,这种想法是否有些超前?”对于记者的提问,叶思伯拉托夫回答“不担心”,因为“这是迟早的事,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现在,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斯坦年轻人对中国产生兴趣,掀起一股‘中文热潮’,这是我非常愿意看到的。”哈萨克斯坦前驻华大使库阿内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在历史上和地理上都是哈萨克斯坦的重要邻国,期待青年群体带动两国民间交往,铸造更加坚实的双边合作关系。

  中国前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喜云和不少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有过交流,发现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张喜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些年轻人兴趣广泛,对中国的认识相当深刻,可以清楚地分析某些中国的社会现象,阐述各自喜恶,非常有想法,有见地。“可以看出他们是由衷地愿意去了解中国,而不仅仅是为了求职。”

  “过去5年,中哈双方互设5所孔子学院和5个哈萨克斯坦语言文化中心,两国青年之间交流频繁,尤其是留学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年轻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吴楚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之前在欧亚大学任教时发现,有过中国留学经验的学生们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开放,而这些学生势必会在中哈两国未来的交往中发挥巨大作用。

  张喜云说,相互了解是中哈两国合作的坚实基础,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相互认知,知道彼此真正的需求,由此才能产生需求对接。这样探讨出的合作项目不会飘在天上,可以扎扎实实,保质保量。张喜云认为,作为未来中哈两国发展的主力军,年轻人活跃的现象“很好”。

  责任编辑:润琰

新浪出国频道 新浪留学频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