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此岸纠结:中国孩子为什么要留学?

不在此岸纠结:中国孩子为什么要留学?
2018年11月08日 16:27 中国经营报

  原标题:不在此岸纠结——中国孩子为什么要留学?

  年轻的人总是带着肚子里的书、脑子里的野心、心坎里的姑娘或情郎,软硬件齐备,装满旅行箱,去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冯唐《北京北京》

  不管是赵薇的《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还是冯唐的《春风十里不如你》,都让我们看到为了留学名额放弃的爱情和产生的缕缕硝烟。那是一个只有少数家庭才能承担得起留学费用的年代,面对国内教育资源缺乏,几乎所有人都向往国外的知识与世界,所以为了公费留学,似乎可以放弃一切。

  对于留学来说,那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直以来,留学都是永恒的话题。

  从容闳作为洋务运动时第一个被送出国的留学生开始;到邓小平"6•23"留学讲话后掀起的第三次留学潮;从2014年鲁引弓写出《小别离》折射当代社会的留学低龄化;到如今雅思、托福报名人数的不断增长,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60万。有时候我们不禁要想,到底为什么想要出国留学?

  像冯唐书里说的:“除了前途,我们这拨人从来就没有过任何其他东西”。《小别离》作者鲁引弓说的:“真的没有哪个民族,会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为了孩子以后过得好,而忍受当下的骨肉分离” 。有趣的是,鲁引弓本人也很早就送孩子出国留学了。

  我们不禁要追问,到底为什么要留学?

  或许就像《小别离》里面说的——“不是彼岸有多好,而是此岸有多纠结”。

  纠结教育资源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40年间,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了教育大国。随着大学年年扩招,中国大学数量和在校大学生人数都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然而体量庞大不代表教育优质。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水平总体落后于欧美国家。此外,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让父母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倍感压力。因此,有经济能力的父母更愿意选择送孩子去国外留学,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入学习。

  纠结体制束缚

  在自由主义思潮下长大的新一代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有了新的纠结。体制内“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和这一届父母的个性化养育追求格格不入。他们认为当下教育问题在于价值观和实践的不协调。他们不希望单一的评价标准、高压的教育模式戕害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所以很多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选择逃离,因此产生了很多小留学生。

  纠结视野机会

  平台会带来不一样的改变,就像很多人挤破头皮要呆在北上广一样,很多中国父母都期望孩子去更大的平台上。他们希望孩子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同学和老师交流,看懂文化的差异,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情,不再局限于自己狭隘的世界,放弃狂妄自大和固步自封,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国际视野,站得高,看得远。

  《小别离》中,三个孩子代表着三种典型的出国理由:朵朵因为在国内学习压力太大去留学,琴琴因为工薪阶层的父母让孩子有更多机会砸锅卖铁去留学,小宇因为和继母之间的家庭矛盾被送出留学。

  而现实的世界里,出国理由何止于此。

  2018年高考结束后,北京朝阳区某重点中学某班有毕业生31人,留学人数达14人。这个班,在北京的学校中并不算特别。

  出国留学经历了几十年变迁,但《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经典台词在几届父母心里的重量始终没有变:“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至于下面还有一句什么话。Who care?

  实习编辑:涂鸿娟  责任编辑:润琰

新浪出国频道 新浪留学频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